将生命融入扶贫路

2019-10-28 14:40 来源:中工网 分享到:

将生命融入扶贫路

追记江西省贵溪市河潭镇花屋村党支部书记孙港样

    深秋的清晨,空气中飘着小雨。水塘里的白鹅扇动着翅膀,划出道道波纹。麦穗颗颗饱满,压弯枝叶,等待着收割。

  临近正午,家家户户氤氲着米饭的香气;扮禾的村民将工作场地移进室内,边干活边聊天;跑山鸡在屋后觅食,山林成为它们的游乐场。

  入夜,雨点稀疏,听取蛙声一片。

  花屋村,沉淀了孙港样38年的光和热。每一处田埂,都留存着孙港样的脚步和气息,无声地诉说着他的故事。

  38年扎根基层,贡献一生

  1962年6月,孙港样在江西省贵溪市河潭镇花屋村出生。1981年3月起,他在花屋大队生产队任会计,并先后担任过副主任、民兵连长、主任,以及21年的村党支部书记。他的一生全部献给了花屋村。

  因为工作突出,他先后获得“江西省劳模”“全省百名农业创业明星”“鹰潭市劳模”等多项荣誉。

  2015年,当脱贫攻坚的号角吹响,作为村支部书记,“市级贫困村”、50户160人的脱贫任务压在他的心头。他和驻村第一书记、村两委干部一道,奋战在扶贫一线,创办扶贫车间、发展村集体经济、联系贫困户就业……每一项工作、每一次任务、每一份成绩都倾注了他的心血和汗水。

  2017年,花屋村实现整体脱贫,顺利摘掉了“穷帽子”。“我们村的‘帽子’虽然摘掉了,但村集体经济依然薄弱,村干部的担子依然很重。”孙港样生前的最大愿望是壮大村集体经济。

  在孙港样的带领下,花屋村采取“支部+集体经济股份合作社+贫困户”的发展模式,由村干部自筹40万元,申请扶贫项目资金40万元及申报其余资金,共筹资130万元发展村集体经济股份合作社,开办花屋村粮食烘干厂。

  今年6月底,烘干厂正式投入运营,如今已经烘干早稻1800吨,实现了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开门红”,预计年利润将达到48万元。目前,全村共有15户贫困户参与烘干厂入股分红,每户最低可收入1000元;铲谷、烧炉等日常工作均聘用贫困户从事,日工资不低于120元。

  57岁的生命,刹那永恒

  白天忙完村里的事务,晚上和村主任郑金火、民兵连长叶冬兴赶往上饶、浙江等地出售粮食,在这样高强度的工作状态下,一天下来,孙港样经常只能休息两三个小时。

  叶冬兴说:“我一个年轻人,晚上押车以后第二天都不能准时起来,可是书记快60岁了,第二天照样准时起床来村委会办公,他就是这么拼!”

  “村集体经济是办起来了,但共事了8年的书记却倒下了。”站在占地面积3000平方米、高大宽敞的现代化粮食烘干厂前,郑金火几度泪流。

  8月18日下午,孙港样在村委会跟两委干部们开会,会议本上还记录着他布置的精准脱贫、发展村集体经济、村庄清洁行动等几项工作。开会至晚上6点后,他又惦记着粮食烘干厂的生产情况,马不停蹄赶往厂里,一直忙到晚上8点左右。

  回到家后,他跟妻子聊起接下来的行程安排,“明天要去党校参加两天的村书记培训,可能晚上赶不回来住。”说完这句话不到几分钟,他永远倒下了。

  他57岁的生命,定格在那一刹那。

  “我不相信这么好的书记走了,你们带我去他家看看好吗?”当得知孙港样离开的消息时,五保户何宗生老人便拄着拐杖,请求邻居帮忙带他过去。何宗生73岁,双目失明,一直独居,孙港样在世时会隔三差五去看望他。

  15个笔记本,满满扶贫情

  孙港样的儿子孙超在整理遗物时,发现了15本笔记本。翻开笔记本,工工整整、密密麻麻地记录着跟脱贫攻坚有关的每天的工作、发生的事情。

  最新的那一本,还剩下十几页,最后一页定格在8月16日的脱贫工作和村庄清洁行动上;有一页上记录着大年初一那天村里庆祝春节的趣事和给贫困户拜年的小事……

  一本本笔记本,记录了一件件村里的大事小事、村民的心事琐事,谋划着一条条脱贫之道、发展之路,满满的艰辛,浓浓的初心,彰显了一名村支部书记一心为民的深厚情怀。

  5年前,孙港样被医院诊断出心脏病,医生建议他多休息、定时体检。去年,他心脏病复发,医生要求他尽快做心脏支架手术,但是他总笑着搪塞:“没啥事,等忙完这阵就去。”

  “他心里装的都是贫困村民,唯独没有自己。”花屋村妇女主任吴长莲说。

  孙港样走了,他把生命融入了他扎根的土地。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卢翔

编辑:RW001

相关新闻

四川维客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3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14000428 互联网新闻登载服务许可川新备13-000057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总)网出证(川)字第01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112018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