忧国忧民,也食烟火:不一样的杜甫

2018-08-28 09:22 来源:中工网 分享到:

    不一样的杜甫

  读完康震的《评说诗圣杜甫》有点颠覆以往的认知,那个“忧国忧民”的诗人形象,在心中则更加地有了烟火气息。

  食“人间烟火”的诗人。公元746年,带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政治理想的杜甫来到长安准备经由科举入仕途,结果这次考试给了杜甫以沉重的打击。在权贵相交的时代,为求得政治上的成功,诗人也不能免俗于权贵。诗人不断地寻求政治上的帮助,希望通过结交权贵而得到援引。

  公元750年唐玄宗准备将太清宫与太庙的祭祀活动放在一起举行,但这种混合祭祀的方式并不符合封建祭祀典礼的常规。但杜甫却挥笔写下三篇吹捧玄宗祭祀活动的大赋,其实这三篇只是歌功颂德的陈词滥调,杜甫的目的非常明确,希望此举能够引起皇帝重视,以某得一官半职。

  不仅如此,他还极力称颂杨国忠,巴结讨好杨国忠的一些心腹人物,写诗《奉赠鲜于京兆二十韵》去巴结当时担任京兆尹的鲜于仲通。

  也因为这段经历,杜甫难免被后世人质疑,说他没有政治原则,甚至丧失了人格操守。但其实在那个封建权贵掌权的时代,诗人别无选择,他如果想实现自己济世安民的理想,就不得不暂时谄媚于权贵,让自己能得到封建集团的肯定。与其说他是屈服于封建权贵,不如说他是屈服于自己的理想。虽然杜甫也写过谄媚权贵的诗篇,但面对百姓因战争而流离失所,他并没有袖手旁观,诗人心中永远闪耀着理想的光芒,写出了著名的《兵车行》《丽人行》,还有脍炙人口的“三吏”“三别”。

  也有“富裕”的小日子。杜甫在很多诗篇里都表达了自己生活的不如意,可以用“吃不饱穿不暖来形容”。《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里,“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诗人住着破茅草屋,茅草还被顽童给拿走,被子是破的,还让孩子给踢破了,而屋漏还偏逢连夜雨。可以说生活于晚唐的杜甫一辈子都是在颠沛流离中。

  但当离开成都来到夔州时,杜甫这辈子总算过了一段衣食无忧的日子,当时的夔州都督对他非常好,把100多倾的官田交给杜甫管理,由此他的生活也得到改善。

  杜甫在夔州呆了一年又九个月,写了450多首诗,而他流传下来的诗篇也就1400多首,可见这段时间的诗人是比较有“闲情逸致”的,有富足安定的生活,有创作的经济基础,安心写作,不为“五斗米”烦忧。

  但他并未留恋难得的富裕生活,一年多之后,杜甫再次离开夔州。为什么呢?为了心中依然热血的理想,虽然百病缠身,但暮年英雄内心依然滚烫,那个“致君尧舜上”的理想依然鲜活。这个“沉郁顿挫”的诗人,“白头搔更短”的诗人开始继续跋涉他的理想之路。

编辑:RW001

相关新闻

四川维客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3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14000428 互联网新闻登载服务许可川新备13-000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