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肩挑铁担 细语化春风

2018-04-12 08:30 来源:中工网——《劳动午报》 分享到:

在男女比例严重失衡的工程建设现场,王海燕作为住总集团城市副中心项目部党支部副书记,用女性的温柔和细腻,用男人般的韧性和坚忍,赢得了广泛的尊重和认可。

她以项目为家,经常吃住在工地;推广的党支部“三个一”学习模式在城市副中心项目实施,让基层党建创新形成生动实践。2018年“三八”节前夕,她获得了北京市三八红旗奖章,并在“展巾帼芳华 奏时代乐章”首都女职工风采展示暨先进表彰大会上,作为代表上台领奖。

她的家跟着项目搬

如果你问王海燕,哪个项目对她的影响最大,她一定会告诉你,是台湾同胞抗日战争纪念馆工程。

当时,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日即将到来,工程总承包部接到任务,需在短时间内完成台湾同胞抗日战争纪念馆。时间紧、任务重、责任大,她必须独自处理复杂工作。项目经常接待各级领导,很多业务部门负责人都记住这个笑意盈盈的姑娘,因为她太好学,每次去都会追着问这儿问那儿,征求各级领导的建议。

2015年9月28日,当王海燕被工程总承包部派到城市副中心项目建设任务时,她交接好工作,第二天便投入到前期策划。她还在距离工地10分钟路程的村里,安下了临时的家。这已经成了惯例——工作的项目在哪里,她就把家搬到哪里,因为一旦项目开始建设,加班就成了常态,租最近的房子,才能把路上的时间尽量省下来。

作为项目办公室负责人,她缜密对接每次来访接待、会务筹办,精心策划每个细节。她把时间就全“泡”在了工地上。每天8点之前到单位,晚上8点前很少离开办公室。虽然离“家”10分钟的路,她一旦忙起来也是经常住在项目上。

“三个一”做好党建工作

城市副中心作为疏解非首都功能的重要举措,政治意义非凡,王海燕作为支部副书记,以推进“两学一做”常态化、制度化为载体,充分发挥党支部凝心聚力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实处着力,知行合一,为工程建设保驾护航。她不断研究,注重寻找党建与生产经营的着力点,把党建工作有声有色开展起来。

为使“两学一做”工作要求落地,在城市副中心项目支部的共同研讨下,王海燕确立了“三个一”学习思路,即一周一会一问题、一月一课一研讨、一季一学一汇报。

她结合工程阶段制定研讨内容,让党员参与进来,使支部活动更加规范。项目部率先将党建引入“智能管理精益建设”信息管理系统,王海燕及时录入党员数量、党员责任区分布、三会一课及专题学习教育等数据,实现党建工作在线化、信息化、透明化,这在城市副中心工程建设中尚属首例,集团公司也特意作为试点在集团内部进行推广。

为加强宣传,项目成立了宣传报道小组,自2017年5月北京城市副中心A3A4工程进入冲刺阶段后,共计编发简报190篇。王海燕和宣传部门相继挖掘报道了先进典型人物、好人好事、重大决策、管理亮点等。一个个鲜活的事例引起多家媒体的关注,项目的先进人员得到重点报道。

将党建与经营更好融合

王海燕积极探寻找支点,使党建与经营生产更好地融合。一是找方法,让党建工作活起来。二是想策略,让职工的获得感更多。她组织党员学习习总书记视察北京重要讲话精神,领会十九大精神,围绕“身在兵位、胸为帅谋”组织大讨论,牢固树立全员的四个意识。

成立党员突击队、开展党员先锋岗、创建志愿者服务队等活动,夏天将湿毛巾放到职工的脖子上、将绿豆汤盛到工人的杯子里。为了让员工增进对城市副中心工程的支持,她采取多种形式丰富职工生活。

中秋佳节举办“鲜花献家属 工地度中秋”活动,将职工家属请到工地上;组织“百场电影进工地”,每周精选电影让工人愉悦身心,她处处将职工的需求放在首位。

通过两年的支部建设,城市副中心党支部总结并形成了“以思想教育、企业文化、智能管理、人文关怀、典型人物为引领”的党建新模式,全面推动了城市副中心工程建设。将“智能管理、精益建设”的理念贯穿始终,创造了“三天半一层”的住总速度。为此,城市副中心党支部荣获集团2016年“百千万”活动党建工作标杆,王海燕在2017年“当好主力军,建功副中心”劳动竞赛中荣获优秀党务工作者称号。

本命年有了新希望

2018年,36岁的王海燕迎来了本命年。在春节前夕,城市副中心工程会战进入关键阶段,她根本没时间为自己买一条红腰带。

从国外特意回国过年的婆婆,买了一套纯棉的红秋衣,打算在除夕晚上给她,结果却等来了她加班的消息。为了能让春节值班的人员在工地上有年味,大年三十,她带领大家贴春联、包饺子,和大家细数副中心一个个难忘的日子。大年初一,她和值班领导转完现场,安排妥当一日三餐,给工人们拜完年,才坐上晚上的火车回石家庄过年。已结婚5年的她,因工作忙一直没考虑要孩子,在本命年到来之际,她遇到了领导和家长空前一致的催促。她说:“这也是我今年的目标。”

像老领导带她一样,王海燕也带了几批年轻人,他们也在快速成长、成熟。城市副中心工程要交用了,新一代年轻人成长起来了,她的生命中也有了新憧憬:建楼、育人。王海燕在2018年的春天,注定是不平凡的。(本报记者 崔欣 通讯员 朱红/文 通讯员 蔡代征 王静/摄)

编辑:RW001

相关新闻

四川维客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3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14000428 互联网新闻登载服务许可川新备13-000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