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延安:中国“深海钳工”第一人

2017-12-11 09:05 来源:中工网——《工会信息》 分享到:

2015年4月26日上午,“津安2”沉管安装船徐徐绞移进坞口。深坞里面,四节180米长的沉管一字排开,“津安3”安装船已经在E17沉管上面就位;深坞岸边,测量塔、人孔井的各种配件已经全部就位。沉管与“津安2”安装船的四个吊点刚刚连接完毕,旁边的塔吊依次把一件件配件送上管顶,施工人员顾不得半个月内已经连续安装了两节沉管的疲劳,又开始了E17沉管二次舾装施工。

管延安和工友们在管顶上细心整理着一大堆设备,他们要等第一节人孔井安装好以后,把这些设备运入到水下10多米的沉管里面,抓紧时间完成二次舾装,为沉管浮运安装做好准备。

27日上午,第一节人孔井安装完毕。沿着梯子,管延安带着徒弟从狭窄的人孔下到沉管里面,开始安装电动蝶阀。“80000吨的沉管就像一艘航母型潜艇,沉放、起浮就靠这个阀门来控制,安装精度必须控制在1毫米以内。”管延安一边熟练的打磨着蝶阀的基座,一边讲解着要求。

浮在水上的沉管犹如一个巨大的混凝土箱子,除了一个直径一米多点的人孔,没有其他的换气通道,空气湿度一直在95%以上,里面又闷又湿。只要进入里面,身上的汗水一会就渗了出来,又不能及时蒸发,总是感到身上黏黏的,就好像身上裹了一层看不见的膜,非常不舒服。才一会儿,发梢上的汗珠就沿着管延安的脸往下流,背上的工作服也湿透了很大一块,他的神情还是那样平淡,顾不得擦一擦汗水,还是不急不缓地拧着固定蝶阀的螺丝帽。昏暗的沉管里,绑在管延安安全帽上的头灯发出白色的光,稳稳的投射在绿色的阀碟上。

管延安是山东青岛人,18岁就开始跟着师傅学习钳工。“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是他对自己的要求;有空的时候就看书学习,是他最大的工余爱好。二十多年的勤学苦练和对工作的专注,心灵手巧的管延安不但精通錾、削,钻、铰、攻、套、铆、磨、矫正、弯形等各门钳工工艺,而且对电器安装调试、设备维修也是得心应手。2013年年初,管延安来到珠海牛头岛,作为中交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Ⅴ工区的一员,投身到超级工程建设。

刚刚来到工地,管延安就带着航修队就投入到第一节(E1)沉管的二次舾装作业中,压载水系统、通讯系统、监控系统……100多条主线,1000多条支线,错综复杂的管线从沉管里接通到“津安3”指挥舱控制中心。“这些管线都是连接大脑和身体各部位的神经,每一个接点都必须连接到位,每一条线路都必须保证通畅。如果在沉放的时候哪条线出现问题,那就会出现‘手脚不能动、眼睛不能看’的局面,沉管就不可能顺利完成精确对接。”Ⅴ工区分管副经理王伟一再强调沉管二次舾装的重要性。

三个多月时间,管延安和兄弟们日夜奋战在牛头岛上,布设管线,安装设备,整合系统,一遍又一遍地调试。2013年5月7日,港珠澳大桥海底隧道首节沉管顺利安装成功,圆满实现“深海初吻”,管延安和航修队的兄弟们交上了一份漂亮的答卷。

提到首节沉管二次舾装,管延安记得最清楚的还是中间发生一次“事故”。在进行压载水试验时,刚刚安装的一个蝶阀出现了渗漏现象。“当时还是太大意了,因为这个活儿在其他地方干了不知道多少次了。蝶阀是新的,安装前进行试压检查的时候都是好好的,没想到一到试验的时候就出了问题。后来检查发现还是试压的时间不够。”这个事情给了管延安一个深刻的教训。后来,每一个蝶阀,不管是新的还是重复利用的,他都要逐一仔细检查,试压的时间不少于半个小时。

首节沉管安装后不久,林鸣总经理来到航修队的维修基地现场办公,看见工人师傅们正在专心清理蝶阀里面的法兰盘,便聊了起来,一句“我刚参加工作的时候也是跟师傅学的钳工,我们是同行哟。”一下子拉近了大家的距离。林总指着两排摆放得整整齐齐的蝶阀,问管延安:“这些设备保养过了吗?怎么分成两排摆放?”

管延安说:“前面的都是保养过的了;后面的这些多多少少都有一些隐患,是已经被淘汰下来的。”

林总一下子发现了这样摆放的风险:蝶阀要重复使用,保养了的和没有保养的从外观上看不出明显的区别。“在紧急情况下会不会有不熟悉情况的工人混拿、混用?”

林总提出的问题让管延安猛然意识到,现场设备管理还存在漏洞。从那以后,航修队按照林总的要求,建立起一套完善的设备管理机制,每一件设备都要进行编号,每一个蝶阀都要标明使用的次数。

临走的时候,林总专门给管延安提出了要求:“一丝不苟,不让隐患出坞门。”工区把这个要求制作成了标语,立在航修队基地的旁边。“这个标语就是我们的警示器,每天一上班就会看见它。它时时刻刻在警示我们的设备维修、管理都要做到100%,超级工程绝对不能有什么万一。”管延安说。

专注,做什么事情都静得下心来,是工友们对管延安的一致评价。每次沉管安装完成后,压载水系统的电动蝶阀都要从沉管里面拆回牛头岛维修基地,维修检测后重复使用。法兰盘是蝶阀的关键部件,每次维修都是管延安亲自动手。铺开耐水砂纸,倒上研磨油,随着手臂不急不缓的摆动,一个直径20多公分的金属盘在砂纸上均匀的画着圈。磨一会,用手摸一摸盘面,又磨了起来。“最难的地方就是研磨这个阀口,上下两个阀口,一个动面一个静面,都需要研磨得严丝合缝,之后才能不漏不渗。不能有误差,必须是零卡零的。”管延安边磨边讲解要领。

十分钟,二十分钟,半个小时过去了,他仍然不急不缓一圈一圈地研磨着,原来锈迹斑斑的法兰盘逐渐变得光滑锃亮,管延安沿着盘边摸了一圈,均匀地打上黄油,细心地装配到电动蝶阀上。

凭着高超的手艺和精益求精的“匠心”,管延安成为中国“深海钳工”第一人。如今,港珠澳大桥海底隧道已经顺利对接完成16节沉管,后续沉管仍需要这位“大国工匠”去精心地安装好每一个设备,连接好每一条管线。

“平时最喜欢听的就是锤子敲击发出的声音。”走在湿热的沉管里,管延安仔细检查着已安装好的设备。

作为全国职工职业道德建设标兵个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管延安不仅把钳工当作了自己的事业,也深深地体会到了其中的乐趣。

道德感言

干一行,爱一行,管延安用自己的专注和一丝不苟,将自己的钳工事业做到了极致。凭着高超的手艺和精益求精的“匠心”,管延安在细节上下工夫,在技术上见真章,精细对接,杜绝隐患,终于成长为中国“深海钳工”第一人。

十分钟,二十分钟……几十分钟的研磨,只是为了零误差。这是精益求精的精神,更是无私奉献的精神,只有耐得住寂寞,耐得住无聊,才能将工作做到极致,才能真正实践“ 大国工匠”精神。

编辑:RW001

相关新闻

四川维客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3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14000428 互联网新闻登载服务许可川新备13-000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