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张学良的再认识

2016-03-23 09:05 来源:合肥晚报 分享到:

    由文章、李雪健主演的电视剧《少帅》,用48集篇幅客观展现了张学良少年至青年时期的历程。前段时间播出后,引发了观众对这位历史人物的好奇、好感及热议。

    这部电视剧为何能引发如此热烈的反响?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因素。第一,张学良青年时期的人生故事具有很强的传奇色彩,用影视手法进行表达,在故事性上有很好的创作基础。而在《少帅》上映前,如此全面地表现张学良人物故事的影视作品还没有过。第二,这部作品在剧本、表演、拍摄等方面的用心,成就了作品的整体艺术质量。第三,从时代精神上看,《少帅》的播出,符合当前全国日益勃发的爱国主义情怀,符合中华民族昂扬向前的动力,符合海峡两岸走向统一的历史潮流。除此之外,笔者认为还有一个因素非常重要,这就是作品的客观性。

    不同于以往很多表现英雄人物的电视剧,《少帅》展现给观众的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将领形象。此剧中的张学良,不仅有才华、有英雄气概、有民族贡献,也有缺点、有错误、有过失。这种立体感的创作手法一下子将人物的整体性格呈现出来。人们通常用两件事评价张学良的一生,一件是“九一八”事变,不战而丢东北,不战而丢热河;另一件则是“西安事变”。前者一度让他戴上了“不抵抗将军”的帽子,声名狼藉;后者则让他以“民族英雄”的形象被高调定位,编入中小学统一的历史教材,用两到三页的篇幅详细记录这次事变。“文革”结束后,为进一步塑造张学良的伟岸形象,1981年,西安电影制片厂制作了电影《西安事变》。影片中,张学良被打造成在危机时刻牺牲自己、拯救国家的英雄,在此后的多部影视作品中,张学良的民族英雄形象也始终如一。

    可贵的是,电视剧《少帅》创作组没有回避张学良自身的缺点,甚至懦弱面。“九一八”事变爆发后,张学良对日军战略意图判断错误,下达了“不抵抗”命令,致使东北领土彻底沦丧日军手中,这可谓是其一生中的重大过失。而与此同时,伴随在张学良生活中的是情感的风流,毒瘾中的迷失,甚至一度被毒品毁掉人生,这都体现了张学良个性中存在的多面性。其实深入剖析少帅的多面性,我们不难发现其根源,张学良出生并成长于一个旧式军阀家庭,家族不仅是东北地区最大的军阀势力,同时拥有众多产业,家境十分殷实。在这种家庭中成长的子弟,一方面,是对武的要求往往多于对文的修养;另一方面,难免性情中有些纨绔。因此,在青年张学良的身上,浓厚的世家公子习气确实不足为奇。但对于一名军事将领来说,这些习气一旦存在,很容易在其军事生涯,特别是战略关键时刻,发挥负面作用。

    “人间正道是沧桑”,英雄之路正是在不断自省的荆棘中前行。从挫折中走出来的张学良重新振作。1936年12月12日,看到民族危亡已到了最后关头,张学良联合杨虎城毅然决然地发动了西安事变,将内战局面扭向了民族抗战局面。可以说,西安事变虽然未有硝烟,却是对危难中的民族的极大贡献,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重要基础。

    张学良逝去已十五载,当我们通过这部作品领略他的传奇与风采时,不禁感慨于那激情燃烧的岁月,感慨一代少帅的飒爽英姿和英雄情怀。一个历史人物,只要他的行为、他的意志、他的功勋有益于民族,有益于人民,符合历史发展潮流,他的故事就将永远被人们铭记与歌颂。(记者 王云涛)

编辑:RW001

相关新闻

四川维客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3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14000428 互联网新闻登载服务许可川新备13-000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