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耕一线 探索大国重器的制造研究之路

2021-06-16 15:41 来源:51网 分享到:

“预警机、北斗导航、航母舰载机……相信大家并不陌生。在这些‘国之重器’的研制、生产、使用中,我们中电科29所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来自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29研究所的方杰向记者介绍说,要让“国之重器”看得更远、看得更清、打得更准、隐藏得更好,军用共形天线制造技术难关就必须攻破。

自2015年开始,方杰带领团队进行艰难攻关。共形天线最重要,也是最核心的,是共形天线辐射面。如何制备高附着力的天线辐射面图形?在研究之初,无技术、无设备、无场地,方杰带领的团队在“三无”条件下,开启了共形天线的探索之路。

“在调研过程中,我们吃过无数闭门羹,一些科研单位像防贼一样的防着我们,但这些都没能成为团队探索路上的绊脚石。”就在团队看不到希望和方向的时候,一次偶然的机会,方杰发现了激光微熔覆增材布线技术,可在天线有机基材表面,制作曲面电路图形,但存在图形附着力可靠性问题。

“我带领团队朝着这个方向,开展了上千次试验,不断地优化工艺参数与工艺方法。”方杰说,最终,他们采用介质表面激光微熔覆增材布线与激光活化前处理技术,解决了曲面电路制备原理与电路图形附着力不足的问题,形成了可靠的三维曲面增材布线技术能力。

不过,有机塑料材料在激光熔覆过程中,受热时存在横向热影响区,致使电路图形精度难以提高,其图形精度较差,传输高频信号损耗较大,又不能满足高频传输需求的问题。   

“团队最后通过充分的试验,采用限位槽法和紫外激光‘切割、分离、剥离’三步刻蚀法,彻底解决了曲面电路图形精度控制的问题。”

2019年,有一个项目对产品需求量大,除了天线外,系统所有零部件都已处于待装配状态。为了顺利完成任务,方杰和团队每一位成员都决定挑灯夜战。大家在显微镜下,照着高强光,用手术刀对天线做手术——把镀瘤一点点全部祛除。在连续奋战了28小时后,我们按时将天线交给了系统,保障了系统顺利装配与交付客户。

方杰告诉记者,通过6年多的研究与攻关,运用该成果制作的共形天线,目前已经应用到诸多军民产品上,填补了我国军用复杂曲面共形天线制备技术的空白,提高了电子战产品的作战性能。改变了5G通信、汽车电子、可穿戴装备的产品形态。

回首创新之路,虽满目荆棘,但成果满满。方杰的团队先后获得了发明专利5项,实用新型1项、软著1项,公开发表论文8篇。这项技术成果,获得了中电科29所科学技术奖三等奖。方杰个人凭此获得“成都市百佳职工创客明星”等科技奖励。(记者 张杨) 

编辑:LRY

相关新闻

四川维客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3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14000428号-1 互联网新闻登载服务许可川新备13-000057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总)网出证(川)字第01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1120180009
非本网原创图片来自网络,未标明版权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