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国顺:三次寻路两碰壁 终于找到“芒果”致富

2014-07-14 13:44来源:四川新闻网 分享到:


冯国顺,罗本平摄

  原标题:冯国顺:三次寻路两碰壁 终于找到“芒果”致富

    眼下的盐边县桐子林镇纳尔河村,田间、山头挂满果子的芒果林预示着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纳尔河村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离不开冯国顺,一个黑发青年在纳尔河村奋斗到满头白发,让村庄由荒芜巨变到眼下满地葱郁,由曾经干旱缺水、靠天吃饭、“穷、散、乱”的纳尔河村,如今变成了产村相融、生活富裕、民主健全、安定和谐的新村,全村人均收入由20年前的几百元增长到2013年的23474元,连续3年在桐子林镇年度综合目标考核中名列第一。今年,冯国顺获得“四川省优秀村(社区)党组织书记”荣誉称号。

  冯国顺的奋斗,不是一帆风顺,三次发动经济发展变革,前两次以失败告终。在村民的普遍质疑中,冯国顺顶着压力,带领部分干部等,带头示范,向村子中的荒山进军种植芒果,率先杀出一条“血”路,并带领村民走上发家致富的道路。

  村景 漫山芒果果实压弯了腰

  中午,记者行走在纳尔河村。沿着弯曲的山区道路驱车一路前行,映入眼帘的满山的芒果林,枝头悬挂着一个个沉甸甸、套着袋的果实。不时能看到劳作的村民。游走村庄,村子里的村民“散”居居多,房屋多修建在自家的芒果林中或者附近,房屋修建的漂亮大气。

  在这样一个村庄中,布局村庄道路的是水泥硬化路面,通往每家每户。路面上,不时有车辆穿梭。“在6、7年前,这些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多亏了冯国顺,带领大家发家致富。”一位正在劳作的老人对四川新闻网记者说。“村中的路,坡上的树,这些都是看得到的。纳尔河村的变化,离不开冯书记。”开着皮卡车在坡地上管理林木的周付银说。

村中到处是芒果树,罗本平摄

  思变 要致富先修路

  冯国顺,纳尔河村人,1976年入伍当兵,1981年回家。在他的印象中,村里只有一个3米宽的土路,大坑套小坑,遇上雨天,人都跨不过路面的坑,根本无法进出。而且,要进一趟盐边县城,还需要乘坐小木船,摆渡到雅砻江对面,乘坐几个小时的班车再转车,“进一趟县城,需要花两三天的时间。”

  当兵回家的冯国顺学习驾车、购车,自己寻求发展之道,但均未成功。后来,冯国顺进入金河乡乡政府给单位开车,并兼任农技员一职。期间,有适合发展的项目资料等,他都带回村里,帮助村里搞发展。冯国顺也贷款投资汽车修理、开货车、承包工程等,但想法和实干最终没能给他带来效益,倒是在开车期间,他经常拉毛石等对村中唯一一条土路进行了填铺。

  1992年,38岁的冯国顺回到纳尔河村,决心从村官做起,寻求一条带领全村人发家致富的道路。

  “当年当的是村长,半年后就做了村书记。”冯国顺说,上任第一件事,就是修路。“当时村里没钱,大家就集资,村民投工投劳,修了村里第二条路,虽然只是三公里左右土路,但是这条在当时仅村里行走方便、看起来并不重要的路,却成了村里现在进出的主要道路,满足村里农产品的输出。”

  在当时的大环境下,村里路通了,但通往外界的路,一直受客观环境因素制约,进出村庄,还是需要摆渡雅砻江到对岸乘车。


村中到处是芒果树,罗本平摄

  寻路 三次致富路的尝试

  纳尔河村位于盐边县桐子林镇北部,处于一个半山腰处,长年干旱缺水。带领村民修路后,冯国顺开始思变,如何改变传统的种植方式,获取更大的经济效益,“当时就是水稻、玉米、麦子等,年复一年,重复种植,经济效益低下,人均年收入不足千元。”

  要致富,就要发展产业,冯国顺等村干部的脑海中一直在想发展什么产业,才能带动村子的发展。

  第一次尝试:蚕桑

  其实,村子适合走什么样的路,冯国顺等人也是一头雾水,只能在尝试中不断前进。带领村民第一次尝试,是在当时盐边县已经有一定经济基础的蚕桑领域,发展的区域,就是村中传统经济的种植区,也就是在田坎等地套种桑树。

  尝试过程中,村民有很大的积极性,在冯国顺的带领下搞得热火朝天。蚕桑种、养殖成功,但新的问题又出现了,销售!

  在内通外不通的情况下,纳尔河村的蚕茧只能靠人工背出,乘船过雅砻江,然后转车到攀枝花市客运站,再转车到盐边县城,一趟来回,吃、住、车费等成本与售卖蚕茧的钱相抵,所剩无几。有付出,有产品,但是最终落到村民手里却没有效益。蚕桑的发展之路,宣告失败。

  第二次尝试:梨子

  “在纳尔河村的山坡上,有许多野生的果树,其中有一种野果子十分适合嫁接梨子。”冯国顺说,第一次蚕桑发展失败后,大家把目光收回,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寻找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并决定尝试水果。

  冯国顺带领村“两委”干部带头发展梨子、桂圆、枇杷等产业。然而,在缺水的村子中,严重的高温和干旱,很多树苗枯死了,看着满田枯死的果苗,冯国顺等人心痛极了。

  不过,梨子的种植却取得一定的成效,因为村中野生梨树多,成功嫁接了老麻梨等品种。然而,也因为不成规模,没有效益。种植成功后,售卖也仅能靠人工运输至桐子林等地零散售卖,和蚕桑一样,见到丰收,却见不到效益。因为卖不出去,村民们甚至将梨子拿来喂猪。

  第三次尝试:芒果

  连续两次的试种失败,冯国顺在村民中的信任度大打折扣。在过去8年的时间中,纳尔河村经历了两次波澜不惊的变革,经济状况也未因此发生多大变化。“我们在哪儿跌倒了,就要从哪儿爬起来,跌倒不爬,那就没有发展。”冯国顺发展产业经济之心不死。

  第三次经济发展,冯国顺等人将目光锁定在了仅一山之隔的金河村发展成功的芒果产业。“村民们开始怀疑我们,不再相信我们,我们提出发展芒果经济时,大家都不听,不理,不谈。”冯国顺说,当时村民的不配合,作为村干部的我们只能以身试行,并劝说村中的一些积极分子,起到带头作用。“我们组织村民到多地参观,学习别人的种植经验等。”冯国顺说,因为芒果耐旱,而且发展不需要占用村民的良田,获取了部分村民的支持。

  2000年左右,冯国顺等人带领部分村民向纳尔河村的荒坡发起进军号角,垦荒种树。当年10多户人开始种植芒果,并垦荒1000多亩。

  “芒果种出来,恐怕猪都不吃哦。”在冯国顺等人壮志满怀走芒果之道时,曾被梨子伤到的部分村民说起风凉话。

  2005年,第一批种植的芒果初见成效。如许多村民意料的一样,产品销售再次成为问题,没有收购商,村民们只能拉着果子到攀枝花市区、米易县城等地沿街叫卖,虽然价格几毛钱一斤,但销路依然堪忧。开始跟着种植的马文英等大户也开始责怪冯国顺,“种出来都卖不出去,还喊我们种。”

  顶着各方面的质疑和压力,冯国顺和村干部们跑部门,搞推销,送果子,一步一个脚印地推进芒果的销售,为自己的芒果打广告,赢口碑。

  得益于二滩水电站的开发,一条沿江道路修到了纳尔河村的村角,交通不再成为问题。

  经过三年的低迷行情,2007年,逐渐有商贩入村收购芒果,纳尔河村的芒果看到起步的希望,价格也一路上扬,卖到2块多一斤。就在冯国顺舒展眉头之时,2008年汶川、会理相继发生地震。刚刚起步的芒果经济,一下又陷入僵局,“路断了,商贩进不来,芒果价格又降至几毛钱一斤,大大打击了村民的积极性。”

  在那个时候,很多种植户都表现出灰心的状态,表示没种头,心里压力巨大。

  “如何让村民们坚持住压力,让芒果产业继续发展下去,首先就是要让村民们宽心。”冯国顺一边宽慰村民,经济不好,是因为地震影响,是短时间的影响,一边联系政府,由政府主导,联系销售渠道等。当年11月份,纳尔河村的芒果行情回升。次年,芒果商贩越来越多,纳尔河村也走上了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村民大量种植芒果的激情高涨,掀起了一股垦荒潮。

  如今,纳尔河村的芒果种植规模达到12200多亩,人均10亩以上,许多果林陆续投产,去年人均年收入达到23474元。

  在人们喜获经济巨大发展的同时,大家也注意到,昔日满头黑发的青壮年冯国顺如今已年至60,黑发早已转白。


冯国顺开展调节工作,罗本平摄

  发展 是一篇艰苦的奋斗史

  在芒果经济喜获成功的背后,却是一个艰苦的奋斗过程。纳尔河村缺乏耕地、干旱缺水、交通闭塞,这些实实在在的困难阻碍了一心想依靠芒果产业脱贫致富的纳尔河村人,但自认为找到了纳尔河村致富路的冯国顺没有被困难吓倒。

  耕地缺乏,就向周边的荒坡进军。第一年他带领乡亲在山上种了500多株芒果苗,第二年这批树苗成活率几乎为零。观察、研究,发现大部分树苗是被牲畜啃了树皮。原来,牲畜在吃草的时候把树皮也“捎带”了。吸取了教训,他决定先开发治理再种树——先去除野草荆棘,再用石头砌成一个外高里低的集雨坑,使树苗的成活率提高到95%以上。

  干旱缺水,山里的一个水塘成了“救命草”。为了避免果苗在缺水季节干旱枯死,冯国顺决定引水翻山。引水路上,横亘着一道200多米高、坡度达60度的山梁,冯国顺带头扛起长10多米、直径20厘米的管道一端,向身后人员喊道:“抬上去!”为了引水,冯国顺肩挑背扛,吃住在山上,直到水引进果林。

  磨刀坪社地处偏僻的大山之中,出门不是山就是沟,通向村里的唯一通道只有一条山间小路。“芒果种出来了,没人愿意上山收芒果,辛辛苦苦背一篼下山去卖,芒果都弄伤了,别人的卖两块钱,我的却只能卖八毛钱。有时甚至一个卖不出去,只有背回来喂猪……”说到这些,作为社里最早种芒果的人,陈兴美的泪水总在眼眶里打转,销售成了让她头疼和揪心的大事。冯国顺决定集资修路,村民投劳投工,筹集了五万元的资金后,村干部又跑关系、拉扶持争取缺口资金;工程没有机械可用,大家就靠背筐、农具和人力;修路占到这家的土地、那家的房子,村民都无偿出让,路一直延伸到10多公里处的深山中,“现在我们社里的生产生活都好了,每家每户种芒果一年就有十多万元的收入,水泥路也直接修到了家门口……”陈兴美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


冯国顺查看芒果长势,罗本平摄

  反思 芒果将走精品化发展

  纳尔河村的芒果发展,犹如一股浪潮一样,席卷了村中大小山坡。

  “过度的发展,也导致了一些环境的问题,在生活中我们已经体验到了。”冯国顺说,近年来自然灾害偶有发生,“我们现在种植的量已经够了,要控制种植规模,向精品果方向发展,同时也保护好环境。”

  在村子中走访,记者获知,因为起步晚,纳尔河村的芒果一度受果商的控制,果农忙碌一年之后,价格效益不能最大化。对此,冯国顺表示这些问题他其实也早有考虑。2012年,他牵头成立了纳尔河芒果种植专业合作社,通过合作社进行芒果的销售等,并制定保底价格保证果农的利益。“目前,全村300多户村民中已经有100多种植户加入合作社。”冯国顺说,在未来的发展之路上,纳尔河村的芒果将走精品化水果的发展道路。(记者 罗本平)

 


编辑:RW001

相关新闻

热门标签

  • 合作媒体
  •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我要链接 | 版权声明 | 法律顾问 | 广告服务 | 技术服务中心
51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3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14000428 互联网新闻登载服务许可川新备13-000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