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余年科研不辍 带领广大木耳种植户走上致富路

2020-12-14 15:12 来源:51网 分享到:

20余年科研不辍 带领广大木耳种植户走上致富路

——记全国劳模、高级农艺师张文平

51网讯(什电 记者 高贵富)什邡市沿山一带常年气候温润,非常适合黄背木耳生长。多年来,该市百姓黄背木耳种植在湔氐镇食用菌协会的带领下,种植方法、规模、品质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变化,这背后,离不开高级农技师张文平20余年科研不辍辛勤的付出,今年他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


隆冬时节,在湔氐镇桐林村,乡村小道两边屹立着许多木耳棚,耳农们正在忙碌着。走进大棚,耳农吴天勇正在忙着收成耳农,在他的耳棚门口,矗立着一块醒目的牌子——“科技示范户”。吴天勇说,这是前不久刚挂上去的,算上他,村里有15户耳农被评为“科技示范户”。

在木耳种植户的眼里,张文平是个地地道道的“土专家”,说他“土”,是因为他推广的技术、方法,非常切合农户种植的需求,一推广就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在“科技示范户”的木耳棚里,规范化的绿色大棚、喷灌设备、绿色防控技术等一应俱全。棚架的改造让木耳的产量变得更高,耳棚里随处可见的黄板、防虫灯让木耳的生产变得更加绿色环保。

作为当地黄背木耳种植的领头人,张文平自2012年担任协会理事长后,共发展会员3200余户,大力推广新技术、新品种、新材料、新工艺等科研成果达32项。截止2019年,湔氐镇耳农种植黄背木耳1.5亿袋,实现销售收入7.2亿元,耳农纯收入4.2亿元,去年,全镇仅食用菌一项人均纯收入达12900余元。

检验新品种、新技术的成效,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实践。据张文平介绍,协会基地建立了3亩标准棚架、出耳场和试验基地,专门供建档立卡贫困户、种植户实地观摩和学习。每年定期开展菌种知识、制袋技术、病虫害防治等线下技术培训班30余期。与此同时,协会在不同的生产季节还组织科技小分队,深入农家院落开展实用技术现场培训。

“培养基水分干湿度要合适、灭菌一定要彻底、发菌时要勤测温度……,培训中,我们把生产经验丰富的种植能手请上讲台,为大家讲解种植技术和经验,使大家在相互交流中共同提高技术水平。”张文平说,协会每年培训种植户3000余人次,发放各类技术资料1万余份。

近年来,协会创新培训方式,充分利用短信、微信等方式进行技术指导,引导建档立卡贫困户、种植户进行技术更新和病虫害防治。“现在,种植户只要一遇到问题,在微信群里一发,我们的技术人员立即就会对其进行解答。”据张文平介绍,协会长期围绕木耳生产为种植户提供生产技术、病虫害防治、极端天气情况、生产资料价格、产品销售价格等信息,并随时进行关键技术指导,实时跟进使用效果。


此外,协会还积极吸引农户到基地务工,为其提供就业岗位。张文平介绍,目前协会为湔氐镇2万余人解决了就业问题。

科技和创新,不仅使什邡的黄背木耳产量达到全国总产量的61.4%以上,成为全国最大的黄背木耳生产基地,同时,也先后获得了“黄背木耳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全国食用菌优秀基地县”、“中国黄背木耳之乡”等多项荣誉。而这些荣誉,是对张文平22年来默默钻研、不断探索的最好回馈。而张文平也先后被评为全国科普惠农兴村带头人、四川省优秀农村人、德阳农业大师等荣誉称号。

11月24日,2020年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张文平同其他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代表齐聚人民大会堂,接受了表彰。载誉归来的他,也更加坚定了科技助农的信心和决心。“作为一名基层科技工作者,能够获得‘全国劳动模范’这一至高无上的荣誉,我很自豪。这是对我工作的肯定,同时也对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肩上的担子更重了,身上的责任也更大了。”


编辑:AH

相关新闻

四川维客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3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14000428 互联网新闻登载服务许可川新备13-000057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总)网出证(川)字第01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1120180009
非本网原创图片来自网络,未标明版权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