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上飞过一群“斑头雁”

2020-08-25 10:58 来源:中工网 分享到:

  阅读提示

  航油供应是为“空中生命线”提供支撑的“生命线”。毕佑、洛桑朗杰、李鹤、陈根凤、尼玛丹增……一代代航油职工在高高原机场上,像一群无畏的斑头雁,践行着“飞机飞到哪里,中国航油就加到哪里”的誓言。

  在中国航油西藏公司的院子里有一株特殊的葡萄树,大家都叫它“毕佑树”。“这是当年老书记从老家昌都移植过来的。”西藏公司副总经理李继航对《工人日报》记者说。

  又是一年8月,这株树上已经果实累累。而老书记——西藏公司第一任党委书记毕佑,已经走了整整10年。

  “宁可透支生命,决不辜负使命”——10年来,毕佑的精神鼓舞着一批又一批职工扎根雪域高原。

  在公司陈列室里,有一张职工们的合影,他们身后是巍峨的雪山,还有一群正飞越山巅的斑头雁。“据说,只有斑头雁能飞越喜马拉雅山。”李继航说。

  老书记并不老

  西藏人常说“苦在那曲,远在阿里”。从拉萨到阿里的距离是1425公里。

  2009年9月,中国航油收到阿里机场第一次校飞供油保障的请求,决定“不计代价、不惜成本”全力完成保障任务。

  此后的11个月里,毕佑先后6次驾车带着同事们向阿里机场运送航油,往返奔波2.6万多公里。他在最后一次返回拉萨后病倒,再也没有起来。

  航油保障部副经理洛桑朗杰清晰地记得,2010年3月,他第一次随毕佑去阿里,带上牦牛肉、糌粑和饼子就上路了。路上旅馆少,他们基本不住店,累了就在车上休息会儿,洗脸则在小溪里解决。

  从拉萨去阿里路况极差,走北线有975公里的土路,需要穿越多个无人区,途中大部分路段无法进行补给。

  “那曲的搓板路颠得厉害,把车上的螺丝都颠松了,半天就得紧一下。”洛桑朗杰说,“抖习惯了,到柏油路上反而不适应。”

  最困难的是,当时没有导航系统,只能边开车边找路,用石头在路上做好标记,遇到断头路,又得重新返回标记点。

  毕佑本可以安排年轻人去阿里的,但他总爱把苦活、难活、累活都扛在自己肩上。“只要有老书记在,哪怕困难再大,大家都觉得有依靠。”洛桑朗杰说。

  行政人事部副经理刘博清也曾随毕佑去过几趟阿里,他印象最深的是,有一次从阿里回来一路上没什么吃的,大家一回拉萨就想吃口热乎饭。可一上完菜毕佑就不高兴了,说4个人为什么要点6个菜?当时刘博清刚参加工作不久,听了这话还有点不乐意,后来才慢慢理解了老书记。

  2010年7月,毕佑从阿里回拉萨,待了不到两天又要去。大家都劝他别去了,可他坚持要去。他最后一次从阿里回来是个周末,还主动要求值班,可迟迟未见他来公司,同事们去宿舍找他,发现他躺在地上,已经失去知觉。送到医院后,被确诊为脑梗。

  2010年7月13日,毕佑醒了,说了句“安全工作要做好”,下午又陷入昏迷。那是他留下的最后一句话。

  一个月后,8月11日,45岁的毕佑走了。

  黑发人上去,白发人下来

  “任何时候看到老书记,他的眼睛几乎都是通红的,那是累的。”刘博清说,“他的精神在高原上筑起了一座丰碑!10年来,他的精神一直鼓舞着我们,带动着我们。”

  阿里机场正式运营后,公司需要有人去那里工作。洛桑朗杰主动请缨,登上了“世界屋脊的屋脊”。

  “本以为我这西藏人不会有啥高原反应,没想到,在阿里也头痛、睡不好觉。”洛桑朗杰说,那里的四季是“夏冬冬冬”,只有七八两个月暖和。更难耐的是寂寞,阿里机场一天只有一个航班,上午9点加完油就没事了,“有时候真想大叫几声”。

  在平均海拔4500米的阿里,他一个人坚守了6年。

  2019年11月,已在西藏工作22个年头的西藏公司总经理、党委副书记李鹤迎来了他的继任者——43岁的蒋志东。黑发人上去,白发人下来——这句话不仅适用于两人的交接,也贴切地描摹出李鹤的经历。

  1996年初,时任中国航油西南公司基建处助理的李鹤被任命为西藏拉萨贡嘎机场航油工程监理,主要负责油库建设。那时,拉萨机场无水、无电、无通讯设备,住的房子也是四面透风。

  2004年,李鹤负责编制西藏航油建设规划。当时青藏铁路尚未修通,但李鹤从西藏航油长远发展的角度考虑,首次提出了利用青藏铁路实现航油铁路运输并建设航油配送中心的构想,对西藏航油的发展影响深远。

  “西藏需要有人来建设,我这辈子就想干好一件事,就是把西藏航油建设起来。”他用22年光阴兑现了这个初衷。

  透支生命的接力

  同样扎根西藏的还有陈根凤。

  1993年7月24日,她踏上进藏的旅途,一待就是27年。她先后担任押运员、地面加油员、行政管理等工作,为筑起西藏“空中金桥”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27年前的场景历历在目。那时每天清晨,天还未亮,陈根凤就出发运油。西藏的冬天,寒风凛冽,可是那台破旧的装油车不仅没有空调,还关不紧车窗。那种寒冷,后来者难以想象,唯有亲历者印象深刻。

  西藏公司副总经理尼玛丹增是一名土生土长的藏族人,他渴望有更多西藏人能坐着飞机“走出去”。他患有脑供氧不足、呼吸间歇性暂停等疾病,每晚需要供氧才能睡着,可每天第一架航班还未落地,他就会准时来到机坪巡查。同事劝他不要过度劳累,他总是开玩笑地说:“没事,反正睡不着,来看看也挺好的。”

  正是一个个他和她,兑现了“飞机飞到哪里,中国航油就加到哪里”的誓言。

  国际民航组织把海拔2438米以上的机场定为“高高原机场”。在中国航油提供供油服务的机场中,有19个高高原机场。

  “没有强烈的责任感,没有攻坚克难、勇攀高峰的强大精神力量,不可能在高原地区,尤其是高高原地区保证好供油。”中国航油集团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周强说。

  刘博清说,每年大家的体检结果出来后,都不愿意拿出来“晒”,因为每个人都有问题,一半以上都有心脏问题。

  周强坦言,在高原机场工作的员工几个月都不能回家,年轻人不容易找对象。“我们已经连续3年对高原等边远艰苦地区员工调薪、增长职级,加大补贴津贴,改善食堂、宿舍条件,让职工有家的感觉,有情的归宿。”

  航油供应是为“空中生命线”提供支撑的“生命线”。2007年9月中国航油西藏公司成立后,开辟了世界上海拔最高、运距最长的航油补给线,13年来累计保障航班11万余架次,安全保障航班供油30余万吨。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蒋菡

编辑:RW001

相关新闻

四川维客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3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14000428 互联网新闻登载服务许可川新备13-000057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总)网出证(川)字第01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1120180009
非本网原创图片来自网络,未标明版权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