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疫”中的志愿者】大巴上的“大白”

2020-04-07 14:49 来源:中工网 分享到:

  阅读提示

  第一次穿戴上防护服、N95口罩、护目镜等二级防护装备,张华麟感觉自己像一只“大白”,紧张又新奇。但很快,这种感觉被“严防境外疫情输入”的使命感所代替,他自豪于能直接参与守护城市。

  “浦东机场疫情防控值守30天,集中居住不能回家,结束后再隔离14天,要懂英语的男性党员,你去不?”3月5日23点10分,上海市松江区车墩镇总工会副主席张华麟接到一通电话,他的第一反应是“自己是否符合要求”?在确认对英语的要求并没有那么高后,他立即答应了,整个通话过程不到10分钟。

  直到打完电话,他才想起来还没有和家里人商量。当天晚上,他和妻子说了声,却没有告诉母亲,“怕她睡不好。”

  第2天交代完本职工作后,张华麟奔赴机场,开始了第一个夜晚的值守。“第一个晚上值守12个小时,全程需穿戴防护服、N95口罩、护目镜等。第一次套上二级防护装备,看着镜中的自己像一只‘大白’,紧张又新奇。”他在日记中写道,当晚阴雨不断,虽然防护服密不透风可以御寒,但是随之而来的压抑感也让他感到有些呼吸不畅。

  凌晨4点多,张华麟迎来第一批乘客。他打起精神,撑起僵硬的身体,联系街镇后,把乘客送往松江区的4个小区,直到7点多才回到驻地。

  经过一晚上“摸着石头过河”,张华麟充分明晰了自己的职责。他所在的组共9人,4辆车子,负责将当班期间浦东两个航站楼到达的松江乘客护送至各小区或隔离点。浦东机场一共有3个这样的小组,每组轮换,值守12小时休息24小时,不分昼夜。

  两名志愿者、1名医护人员、1名司机,这是张华麟所在大巴车接送乘客的“标配”。“不论是送到集中隔离点,还是居家隔离,都有专人对接,确保从境外回来的人员全程有人护送。”张华麟说,去松江一趟不堵的话大约需要1小时20分钟,他一天来回要四五趟,也就是说一天有8到10个小时都在大巴上度过。

  值班第3天,张华麟多年没犯的腰椎间盘突出病犯了。“也许和床软、久坐、车颠簸有关系。”他说。为了让腰早点好起来,他内贴膏药、中夹“暖宝”、外用护腰,给自己的腰上了一层“夹心”防护。第2天白班,大巴上有了新变化——第一排座位被放平,成了张华麟的新座位。

  “在这个过程中经常被感动,有时候是因为别人对自己的帮助,有时候是因为来自乘客的感谢。”有天晚上,他护送的一位境外乘客是名1岁多的小宝宝,这让他分外想念已分开10天的儿子,不由得翻了翻手机里儿子的视频。“虽然很长时间不能回家,但想到自己能直接参与守护城市,感到一种使命感,也比较自豪。”

  张华麟是一个爱思考的人,这点在车墩镇的工会工作中也有所体现:车墩镇是松江区最早召开非公企业工会改革推进会的街镇之一,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该镇也制定了相关方案。日常的工作经历让他知道,好的服务永远是受职工欢迎的。在值班期间,他的思考同样没有停止。

  随着防疫重点国家的不断增加,他们的工作量也增加了很多,车辆护送组最初有3组,3月21日又新增了一组,目的是保障机场24小时始终有车。在日记中,张华麟记录下工作经历和完善工作流程的思考。机场周边隔离点人员也需大巴接回松江,但隔离点远而分散,如都去接会占用资源,他提出按就近顺路和运力有余原则,在完成机场接送基础上,尽量完成隔离点人员接送,建议得到采纳。

  “兄弟,辛苦了!”这是张华麟每每交接班时说得最多的一句话,也是他在防疫日记里写下的结尾。联手抗疫,让这个工会主席体会到了战友情谊。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钱培坚 通讯员 张锐杰

编辑:RW001

相关新闻

四川维客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3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14000428 互联网新闻登载服务许可川新备13-000057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总)网出证(川)字第01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1120180009
非本网原创图片来自网络,未标明版权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