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肺移植第一人陈静瑜:将肺移植医术推广到全国 健康所系,性命相托

2019-07-01 10:57 来源:华西都市报 分享到:

陈静瑜操刀肺移植手术。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韩雨霁 摄影 柴枫桔

  从乡村群众患病找“赤脚医生”,到现在签约家庭医生提供上门服务;从缺医少药看病难,到覆盖城乡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立……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医药卫生事业蓬勃发展。“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让人民群众能够看得上病、看得起病、看得好病,是夯实民生之基的重点所在,健康中国建设,步履稳健。

  “70年70人”主题报道民生篇第10站,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来到江苏无锡,这一次我们拜访的是一位医者——陈静瑜。

   2002年9月,陈静瑜为首的无锡市肺移植中心成功完成了国内第1例单肺移植治疗肺气肿。至2008年12月,已完成78例单、双肺移植,居国内领先,由此开创了我国肺移植工作的新局面。

   作为中国“肺移植第一人”,几十年来,陈静瑜见证和推动了这个领域发展。从他身上,我们感受到了什么是“健康所系,性命相托”。

    A

    医者之责

    深铭肺腑

  陈静瑜忙,忙得不可开交。

  这是一次很特别的采访,采访是在无锡市人民医院的ICU病房外进行的。刚做完手术的陈静瑜身着浅绿色手术服,连帽子也没来得及摘下,便和记者聊了起来。聊的话题无非都是“肺移植”,艰涩难懂,从过去几十年医术的突破,到未来希望全国扩充更多的移植医院,都透着他的“医者仁心”。

  记者见到他的几十分钟前,他刚接到电话,北京地区临时有爱心捐赠的供肺获取。采访结束,他就乘坐最近班次的高铁赶往北京,在北京中日医院为等待的呼衰患者做换肺手术。“作为医生,救死扶伤总是第一位的。”朴实无华的话语里,满满浸透着他对患者强烈的责任感。

  他深切懂得,对于病人来说,时间就是生命。多一分一秒,就可能把一个病人从死神手里夺回来。

    一个器官的“拯救”

    几十年努力与国际接轨

  初夏的无锡,是多雨时节。在无锡市人民医院ICU病房外,陈静瑜从“肺移植”治疗领域我国几十年的探索追赶开始说起。

  1963年,人类有了第一台肺移植手术,但病人短期内就去世了。当时,我国的医疗工作者也在追赶。15年后的1978年,北京结核病研究所辛育龄教授为一位肺结核病人进行了肺移植治疗,然而病人也遗憾地在短期内离世。

  1983年,加拿大多伦多总医院Cooper教授为一终末期肺纤维化患者进行右肺移植,该病人存活了7年多,成为全球范围内真正意义上第一例成功的肺移植手术。同样的,努力追赶的中国医生在12年后,首都医科大学北京安贞医院陈玉平教授为一终末期结节病肺纤维化患者进行了左单肺移植,病人长期存活,标志着真正意义上中国肺移植成功。

  陈静瑜说,这些成功案例背后,是普通公众从未了解过的失败和死亡。即使出现首例长期存活的肺移植病人,国内肺移植手术的成功率依旧很低。从1978年到1998年20年期间,中国总共做了20例肺移植手术,成功的病人只有2个。这也就是说,成功率只有10%。这对医学临床来说,太低了。中国肺移植由此停滞一段很长的瞬间。“这期间,仅有肺移植的动物实验在做。”陈静瑜说。

    一个医生的重担

    六成重生者希望压于一人

  几十年来,陈静瑜和全国该学科的众多医生们,一直在默默推动中国肺移植医疗能力的提高。对他们来说,太了解呼吸系统疾病患者的痛苦。

   当一个患者肺纤维化、肺动脉高压、弥漫性支气管扩张,呼吸系统疾病发展至终末阶段,就开始呼吸困难,没法下床走路,无法脱离氧气,靠着呼吸机维持生命,生活质量会非常低。

   2001年,陈静瑜作为访问学者前往加拿大多伦多总院学习肺移植技术,次年学成归国。当时,陈静瑜已经39岁了,一切都还得从零做起。

   他组建了肺移植团队,带着团队开始动物实验,在成功做了几十头猪的动物实验后,2002年9月28日完成了国内第一例肺移植治疗肺气肿手术,让人欣慰的是,该病人长期存活。这例手术,给了陈静瑜团队很大的鼓舞,全国各地的患者慕名而来,希望得到陈静瑜的救治。

  相关资料显示,2018年,全国共完成了403例肺移植手术,陈静瑜团队就完成了257例,占全国肺移植手术的六成。在无锡,记者走访时发现,无锡人民医院周边的多个小区内,住着不少有意进行肺移植的患者。他们更愿意来无锡评估肺移植,医院住不下了,他们就租房等待,等待陈静瑜和他的团队,给自己带来活下去的希望。

    一个患者的疑问

    肺移植为何这么难?

  陈静瑜从事肺部疾病诊治工作三十年,见证和推动了中国肺移植领域医疗技术的提高,造福了无数患者。

  陈静瑜说,在一般人的印象里,其他肝脏移植技术早已在国内成熟,能做的医院也很多,唯独肺移植的案例相对较少,能开展肺移植的医院更少。主要原因在于,所有的脏器移植中,肺移植难度最高,对供受体的匹配要求最高,而且需要一个医院的多个学科通力合作,因此进展缓慢。

  即使病人下定决心选择全力一搏,也只是肺移植患者“闯关”的开始。目前,普通人的认知观念,对肺移植的更好开展也有比较大的影响。首先是移植技术瓶颈,由于肺是开放性器官,时时刻刻面临着感染的风险,手术过程中风险极高。一旦获取的供肺没有及时转运到医院,肺源质量会大大受影响。

  其次,目前对脑死亡供肺的维护认识不够,许多供肺因为感染被弃用。“肺移植不像肝肾移植那样被广为知晓,很多患者和家属存在错误观念,许多受者到了濒危状态才接受肺移植,但往往这时已经迟了。”陈静瑜在门诊中,遇到过太多这样的患者。

  在国外,譬如肺纤维化病人,前往医院评估,预测存活两年就会排队等肺源。相比之下,陈静瑜说,国内许多患者因为对肺移植不了解,对肺移植只是纯粹的害怕,往往濒死状况下才来搏一下,有的预计生存只剩一个月、一周才来。虽然几十年来通过医疗工作者的艰辛努力,目前我国肺移植成功率达到80%左右,但国外发达国家能达到90%,依然存在差距。“差距就在于,很多濒死时才求助肺移植的受者,全身状态差,死亡率很高。”这是陈静瑜最心痛的事情。

    一份未来的使命

    扩充更多移植医院造福患者

  目前,国内共有173家医院有器官移植的资质,其中仅有37家医院有肺移植的资质。陈静瑜说,更现实的是,在这37家医院中,还有很多医院并没有真正开展肺移植手术,中国目前在做肺移植的医院仅有十六七家。他还透露,记者所在的成都市,算是国内开展肺移植术比较好的城市,目前有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四川省人民医院两家医院能做肺移植。相比之下,有的省份,目前一家能做的医院都没有。

  陈静瑜和团队肩负着更多的职责使命,那就是扩充更多的移植医院。为了尽快扩大国内肺移植的资质医院数量,无锡市人民医院作为国家卫生健康委肺移植培训基地,担任了肺移植的推广普及责任,国内其他医院也常邀请陈静瑜团队前去指导。无锡市人民医院成为中国肺移植的摇篮,承担了全国过半的肺移植手术。

  “我希望能尽快把技术推广出去,造福中国的病人,尤其是经过17年的努力,我们无锡团队已经积累了更加适合我国国情的肺移植经验,更加值得在同道中推广使用。”他说,截至目前,全国已有十几家医院培训成功。

  除了尽快扩充更多的移植医院,陈静瑜作为全国人大代表,也一直在为肺移植患者发声。“我提了一个关于医疗救助尘肺病人的方案,针对一些肺动脉高压、淋巴管平滑肌瘤病等罕见病人,我也希望能尽自己的努力,推动将这类病人必须服用的药物纳入医保。”他说,很多人不知道,这类病人一个月服药就要花费一万甚至两万的费用,这是他们经济所承受不了的。“所以我把这一类的建议也提了,也得到了国家的响应。”

编辑:RW001

相关新闻

四川维客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3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14000428 互联网新闻登载服务许可川新备13-000057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总)网出证(川)字第01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112018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