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胡彬:成都地铁的创新达人

2019-04-17 10:04 来源:成都日报 分享到:

周胡彬

    “我几乎所有的创新成果,都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而出现的……

  无数次的调试、测试以及改进,才能得到一个合格的产品,解决一个看似微不足道的麻烦,还要承担失败的压力……

  为什么同样一个工作,有的人能发现问题,进而依靠创新创造来解决问题,另一些人就视而不见,或者见而不怪,怪而不理呢?所以,我们要培养善于发现问题的眼,能够解决问题的手,不为困难所阻挡的坚韧决心……”

  “五一”劳动节即将到来,我们关注在成都各行各业一线岗位上打拼的奋斗者。他们中的很多人,同时也是新时代创新创造的排头兵。

  成都的创新力贯穿了几千年,今天,成都的创新达人同样层出不穷,周胡彬就是其中之一。作为成都地铁圈知名的“发明家”,周胡彬保持着几乎每年一个专利的成果,为市民出行带来看得见摸得着的方便,为成都变得更加美好默默奉献着。

  周胡彬的“小梦想”其实是“大抱负”——团队努力协作,让成都地铁全部用上自主研发的设备,让全国乃至世界都认识和认可我们的“成都创造”。

  嘉宾

  周胡彬,成都崇州人,现任成都地铁运营有限公司基地维修中心副主任,“周胡彬创新工作室”带头人。曾获2015年“成都好工人”荣誉称号,2016年成都市“五一”劳动奖章。拥有实用新型专利3项,外观设计专利1项。

  手记

  2019年4月10日 成都

  清明后这两天,成都的天气上演了一幕“春如四季”,气温比小孩子的脸变得还快。

  刚经历了两天30℃的高温考验,采访当天,我没有理会大幅降温的天气预报,穿了件短袖T恤就出了门。刚出地铁站,一阵阵的“北风那个吹”,再加上“冷冷的冰雨在脸上胡乱地拍”……

  这一路有点冷。

  然而,推开“周胡彬创新工作室”的大门,里面的氛围又让我感到有点热。倒不是温度有多高,而是气氛之热烈。穿着蓝色工装的员工们热火朝天地忙着维修、调试和设计,没有因为我的出现而掀起一点波澜。同样穿着工装的周胡彬迎了上来,将我带到了会议室,得知我还要录像,他忙说了声“抱歉”,起身去换了一套衣服。

  细细打量这位成都地铁圈的发明达人——身材瘦削,皮肤白皙,说话轻声细语,一副典型的“工科男”形象。交谈之后,我发现,他有双善于发现问题的眼睛,有双善于解决问题的手,和一颗不解决问题誓不罢休的心。

  但是,生活中的周胡彬其实并非“工科男”那样沉默无趣,他是健身爱好者,还喜欢在天台种一些瓜果蔬菜,活得相当精致。

  刚加入成都地铁时,周胡彬只是一名普通的检修技术人员,但在繁重的工作中,他发现许多故障都集中在某几个关键配件上,只需从源头上解决缺陷,就能节省无数的人力物力。想好了就干!接下来几年里,他主导设计创造的KB20-001专用维护小键盘、TVM硬币模块控制电路板、移动半自动售票机等,不仅为成都地铁解决了问题,节约了成本,更为市民出行带来了看得见摸得着的方便。

  2014年,“周胡彬创新工作室”成立,周胡彬的创新创造从孤军奋战进入到了团队协作的崭新阶段,在更多人力、资源的支持下,他的研究项目从之前的改进改造,逐渐扩大到系统设备的研制研发。对他来说,这样的状态只是第一步目标,他一直有一个“小梦想”,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团队的协作,让成都地铁用上自主研发的设备,甚至让这些成都创造走向世界,享誉全球。

  从他认真的脸上,我看到了努力与坚持,不由得肃然起敬。

  对话

  遇到麻烦—发现问题—解决缺陷—改进改造

  记者(以下简称记):请问你总共获得了多少项专利?

  周胡彬(以下简称周):共获得5项知识产权的授权,其中实用新型专利3项,外观设计专利1项,软件设计1项。分别为KB20—01型AFC(自动售检票系统)设备专用键盘、自动售机硬币模块控制板、自动售机硬币模块控制板一体式安装方式、移动半自动售票机和半自动售票机一键配置软件。目前正在申报的专利还有五六项,主要涉及相关的移动设备。

  记:第一项专利是什么?为什么会去做这东西?

  周:第一个获得国家实用新型发明专利的是“KB20—01型AFC(自动售检票系统)设备专用键盘”,这是一个人机交互设备,通过和地铁站设备的专用接口连接,可以进行故障检测、判断等工作。

  为什么先做这个产品,完全是我们在实际工作中遇到了需要解决的麻烦。其实这类专用键盘,成都地铁之前有相应的配套设备,但故障率较高,常常因为损坏而无法使用,各个站内的备存一直在需求警戒线以下,一旦发生大规模的故障,很可能因为缺乏专用的设备而导致故障无法及时检测和排除。后来我重新设计了专用键盘,外观上和之前的产品没有太大区别,但无论是工作原理、芯片元件和使用材料都做了全面创新,使用寿命也有显著提高,老键盘寿命大多不到1年,而新键盘大多能正常工作3-5年。

  记:你刚进成都地铁时,岗位是自动售检票系统的维护人员,与发明创造的距离还是很大的,是咋个突破这段距离,走上发明创造这条路的?

  周:我觉得和我的性格有关系。从小我就喜欢拆东西,探究里面的构造。最开始我把家里闹钟拆了,结果没装回去,怕父母责怪,就把拆坏的闹钟藏了起来。后来又忍不住把电视机拆了,这次还好,装回去了,而且还能正常使用。可能就因为从小动手能力较强,所以我喜欢设计和制作一些东西。到成都地铁之前,我在做铁路系统设备相关工作,也参与开发一些行业里的专用设备。

  其次,和我的专业有关系。我大学的专业基本都与电有关,包括机电一体化、计算机网络工程、电子信息工程等,都是我喜欢的。

  第三,和我的工作有关系。我之前担任自动售检票系统的维护人员,来回奔波,解决各个站点的故障。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许多故障其实都集中在一个或几个主要配件上,如果从源头上解决其缺陷,就能节省很多人力物力。有些故障虽然频发,究其原理却并不复杂,完全可以通过我们自主的改进改造来完成。基于这几点,我慢慢开始尝试设计制造或改进一些配件来解决难题。

第二代移动半自动售票机

  从票箱改造到移动半自动售票机

  记:这些创新创造的灵感从何而来?

  周:一切的创新创造,灵感都源于工作和生活。有时候为了获取灵感,我常常跑到各个站点去观察思考,看存在哪些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我几乎所有的创新成果,都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而出现的。比如,坐过地铁的人对闸机和售票机都不陌生,但大家不知道的是,这个机器里有个票箱,票箱的原装货是金属材质,而且层数较多,空重有10斤,装满票的话差不多重20斤。在一些热门站点,比如天府广场、火车南站、世纪城等,一般1-2个小时就需要手工更换票箱。这对许多女员工来说,负担比较大。金属票箱还有一个不好的地方——容易变形,变形后就很容易出故障,造成无法正常出票和收票。我们解决的故障中,35%以上都来自票箱。

  针对这种情况,我设计了塑料票箱,主要改进3点,第一是重量减少,从10斤减少为6两;第二是耐用度提高,故障率降低,经过几年的运用,塑料票箱的故障率降至5%以下;第三是成本降低,原来的金属票箱一个要3000元,现在的塑料票箱100多元。在大规模应用后,成本优势体现得非常明显。

塑料票箱较之金属票箱优势明显

  记:你自己最满意的发明创造是什么?

  周:我自己的成果,我都还是比较满意的,但如果一定要选一个出来,我就选移动半自动售票机,因为它和老百姓联系最紧密。大家乘坐地铁时很可能遇到车票异常的情况,比如余额不足,再比如,卡刷了,但道闸被别人挤占,导致你无法出站。这时你就需要到票亭去人工处理你的车票异常情况。人少的时候还好一些,如遇到早晚高峰或节假日,那你等待的时间就会非常长……这时候,移动半自动售票机就体现出它的作用了。它的外观和一个iPad差不多,配发给道闸口的工作人员,遇到异常情况时可以不用找票亭工作人员,直接在道闸口就解决问题。第一代的移动半自动售票机主要就是解决车票异常情况的,现在用得较多的是第二代,它除了具有第一代的功能外,还增加了电子支付等功能。另外,第三代产品正在研发,可实现的功能更多,还载入了5G模块来实现无线操作。

  记:自己研发地铁票务设备有何考虑?

  周:出于3个方面的考虑,第一,地铁专业设备都非常精细,价格成本也非常高昂,一旦出了故障,维修起来费时费力还费钱。我们的工作呢,既是开源,也是节流。第二,一些设备的技术,需要完全掌握才能更好地运用发展,如果只靠外购设备,那核心技术永远无法学会,只有掌握了核心技术才能为乘客提供更好的服务。第三,未来的成都地铁会不断发展,我们所掌握和开发的技术设备也会不断完善和升级,到了一个阶段,它会从量变到质变,将来成都地铁会推出具有竞争力的产品,参与到市场竞争中去,让全国乃至世界都认识我们、认可我们。

你的出行,有他们默默地奉献

   在解决一个看似微不足道的麻烦背后

  记:在你的创新创造中,最困难的是什么?

  周: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困难,很难说哪一件最困难。2010年我进入成都地铁,那时地铁1号线刚开通,对创新创造,一方面缺乏资源,另一方面也缺乏信心,所以那时候的困难是没人看好和看重我的工作。

  后来做出了一些成绩,单位给予了肯定和支持,但常人很难想象,一个成果,要付出多少的精力,吃多少的苦!就以票箱为例,除了材质变革,还得设计周边电路和元件的改进配套,无数次的调试、测试以及改进,才能得到一个合格的产品,解决一个看似微不足道的麻烦。就这样,通宵加班的情况毫不稀奇,还要承担失败的压力。

  到了2014年,成都地铁给予了我更大的支持,成立了“周胡彬创新工作室”,也调配了工作人员来组成团队进行研发。效率提高了,设计更完美了,但我们的目标也更高了,要从小的模组、小的配件,跳到更庞大更系统的工业制品中来,这时候人才的匮乏、技术的薄弱、理念的不足等束缚越发清晰。虽然困难很多,但步伐不能停,我相信坚持下去,困难总会解决,成果也会越来越多。

  记:创新创造需要个人具备怎样的素质?以及什么样的社会环境?

  周:你问的这个问题我也在思考,为什么同样一个工作,有的人能发现问题,进而依靠创新创造来解决问题,另一些人就视而不见,或者见而不怪,怪而不理呢?

  所以我会让团队成员做几件事:第一,让新加入的员工到第一线去工作几年,没有一线的工作基础,没见过各种各样的故障并进行解决,连发现问题的眼光都没有,何来创新创造的思维呢?第二,让团队成员在面对难题时,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案,并形成行之有效的方法。第三,对团队的项目和任务,广泛发动大家的积极性,去实现创新创造。这三步,涵盖了创新创造所需要素,即,善于发现问题的眼,能够解决问题的手,不为困难所阻挡的坚韧决心。

  至于社会层面,我认为首先大家要尊重创新创造,别因为他们的脑洞大开而取笑他们,也不要因为他们的创造成果有利可图而去盗用剽窃。其次,希望有关方面将鼓励创新创造落到更实际的地方,尽可能低成本地提供资源、人力、场地等方面的支持,降低门槛,并形成行之有效的创新孵化体系,让创新成果有机会得到市场的考验与认可。

创新工作室内氛围有点热

  何其幸运,我们奋斗在成都

  记:搞创新创造,背后有怎样的动力?

  周:我一直都有一个小小的梦想——让成都地铁用上我们自主研发和生产的设备。虽然这个梦想现在看起来有些遥不可及,但路都是一步一步走出来的,我坚信未来成都研发制造的地铁设备能够走向全国,享誉世界。

  记:你认为在当下的社会,创新创造有何时代意义?

  周:往小了说,对个人,创新创造能够满足个人爱好,收获快乐;能够实现人生价值,收获成功;能够得到他人认可,收获尊重。对企业,它能够开源节流,掌握核心技术,提高企业竞争力,从而在市场竞争中获得更大的生存和发展空间。

  往大了说,对城市,创新创造可以增加城市的凝聚力、向心力和竞争力。创新创造活力十足的城市才有发展的空间、上升的动力和更多的机会,创新创造生生不息的城市,才有城市的传承、底蕴和骄傲。创新创造永不停歇的城市,才能在时代中抓住机遇、奋发领先,让更多人向往。幸运的是,我们的成都,就是这样一座有强大创新创造元素的城市。

  再往大了说,只有善于和敢于创新创造的国家和民族,才能数千年傲立世界舞台。我们要实现从大国向强国的转变,创新创造必不可少。(本报记者 吴亦铮 文 图)

编辑:RW001

相关新闻

四川维客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3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14000428 互联网新闻登载服务许可川新备13-000057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总)网出证(川)字第01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112018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