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忆延安保育院生活:每年和毛主席过儿童节

2015-07-27 09:03 来源:华西都市报 分享到:

核心提示:杨罗平回忆,每年儿童节,毛主席都会来看望孩子们。孩子们就围着他,毛主席会慈爱地摸摸孩子们的头,鼓励孩子们。

延安保育院 资料图

“延安娃”,这是一个特殊的名词,这些娃的父辈都是上个世纪在井冈山和延安时期的中国共产党人,他们大部分出生在延安,或童年的生活在延安度过。新中国成立以后,大部分人随父辈离开了延安。“延安娃”在改革开放大潮中,岁月是否改变了他们的精神底色?他们能告诉我们哪些不应该被遗忘的故事?在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来临之际,华西城市读本记者特地寻访了南充的“延安娃”——南充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杨罗平。

关爱

围在毛主席身边过六一

现年75岁高龄的杨罗平是一位“延安娃”。“我不光生长在延安,我的名字跟延安有很大的渊源,我出生在延安的罗家坪,所以叫杨罗平。”老人自豪的介绍,延安承载了他太多的记忆,他不光出生在那里,还在那里成长。

杨罗平的父亲叫杨伯华,1933年在南充双桂乡参加红军。后红军长征到延安,杨伯华认识了通江籍女红军吕清云。1938年,杨伯华和吕清云结婚,1940年,杨罗平呱呱坠地。

“父母无暇照顾我,我3岁被送进了保育院,5岁时上保育小学。我的童年就是在这里度过的。”杨罗平说,虽然那个时候物资匮乏,但中央领导很关心,毛主席说我们是革命的后代,是曙光。

杨罗平回忆,每年儿童节,毛主席都会来看望孩子们。孩子们就围着他,毛主席会慈爱地摸摸孩子们的头,鼓励孩子们。

杨罗平说,他母亲曾经告诉他,他小时候很顽皮,他看到边区政府花园里花儿开的正好,就伸手去摘花,正巧毛主席和林伯渠路过看见了,问清楚是吕清云的小孩。毛主席就对母亲说,对孩子严格要求,要爱护公物,尊重他人劳动成果。

撤退:

白天躲敌人晚上“行军”

杨罗平对1947年的延安记忆尤为深刻。“在那段接近半年的逃亡时间里我成长了许多,经历了太多的生离死别。”谈起那段时光杨罗平眼泛泪光。

1946年,国民党发动全面内战,胡宗南率部进犯延安。1947年,延安保育院和保小的孩子们由保育员们带领撤退。

孩子们的生活从窑洞转移到马背上。小孩子就坐在马背上的篮筐里,稍大点的孩子就跟着队伍走。“我当时是大孩子,每天走20-30公里,腿都肿了,睡觉的时候生生地疼哭。”

为了躲避追杀几乎每天都是白天休息晚上“行军”。因为这支队伍以孩子为主,没有战斗力,只能马不停蹄地往安全区赶。“晚上看不见,带队的几组人点了几个火把,其他人不能点火把,是担心目标太大把敌人引来,所以大家只能踩着前面的脚印走,经常摔跤。为了躲避敌人追击,我们不走大路,涉山沟攀悬崖,就是下雨天衣服湿透了,也不敢放慢脚步。”

编辑:ZX001

相关新闻

51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3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14000428 互联网新闻登载服务许可川新备13-000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