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要把“氧调” 送进西藏千家万户

2019-02-28 09:19 来源:科技日报 分享到:

西藏,被称为地球第三极、世界屋脊,是世界上平均海拔最高、空气稀薄、气温变化大的地区。

越到高处,氧气越是稀少。对长期在西藏上空执行飞行任务的飞行员来说,缺氧有时是一道致命的难关。

如何解决飞行员的缺氧难题,这是肖华军一直思考的问题。作为空军特色医学中心(原空军航空医学研究所)研究员,30多年来他致力于为航空重点型号飞机飞行员设计供氧装备。

虽然如今科研硕果累累,但64岁的肖华军并不想停下脚步,“还有好多事可以做”是他常挂在嘴边的话。在各种行业会议上,常能看到肖华军的身影。

一场题为“青藏高原供氧(氧调)保健理念与生理防护效应”的报告会近日在北京召开。会上,肖华军针对高原供氧、精准援藏等问题提出了有关建议。会议间隙,肖华军接受了科技日报记者的专访。

力推建立进藏人员体格筛查标准

10年前,一名援藏干部的故事让肖华军至今难忘。

彼时,这名援藏干部一到拉萨,就出现了头痛、胸闷等症状,后卧床不起,不得不多次请假返回平原。单位领导和同事对这位援藏干部的表现很不理解,各种言论随之而起,给这名干部造成了很大圧力。

经介绍,这名干部找到了肖华军。经过低压舱模拟高原3500米环境测试后,通过查看这名干部的心电图,肖华军发现这位干部的心脏出现连续早搏。

原因找到了,这名干部的领导和同事对他的误解也随之消除。

此事引起肖华军的思考。“人群中有部分人身体状况并不适合高原活动,应当利用低压实验环境,建立进藏人员体格筛查标准。”他说。

此后,肖华军多次向有关部门建议,希望在进藏前对援藏干部进行身体状况筛查,以避免不适合高原工作的人员带病进藏,给工作、生活带来负面影响。

后来,肖华军与北京医院援藏干部李靖教授一道,奔波于各部门,呼吁成立低压舱低压缺氧耐力检查专项实验室并组建研究团队,研究制定援藏干部选拔体检医学标准,争取在相关省市开展援藏群体筛查试点工作,以确保援藏、援建活动顺利开展。

解决飞行员高原执飞缺氧难题

2010年春,西藏航空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西藏航空)的筹建工作准备启动。

此时,一道难题摆在众人面前——如何让在高原执行飞行任务的飞行员能克服缺氧反应、保证其夜间休息质量。为此,西藏航空筹建组领导找到了肖华军。

“可以解决!”肖华军说,“运用航空供氧生理等效理论,通过供氧提高飞行员呼吸气体的氧分压,人为降低‘海拔’高度,使飞行员虽身处高海拔环境,却能睡在低海拔环境中,保证飞行员夜间睡眠质量。”

针对飞行员急进高原来不及适应环境、影响次日飞行的问题,肖华军带领团队开展动物与人体试验研究。他们成功运用高原弥散供氧系统建立了急进高原用人工富氧环境(富氧室),降低了飞行员宿舍的生理等效海拔高度。

通过对比试验,他们发现,夜间用氧、白天不用氧的生理效应,比24小时连续供氧的效果还好。这一结果为确定高原空勤宿舍供氧保障方案提供了科学依据。

提出“青藏氧调”概念与设想

肖华军说,人体适应高原环境的能力是有限的,即使对长期居住在高原的人群也是如此。如果有条件,让他们也住进富氧室(帐),就可以提高高原百姓的健康水平,有效延长他们的寿命。

2015年4月30日,肖华军在拉萨高原地区室内空间弥散供氧国家标准研讨会上首次提出“青藏氧调”的概念与设想。

“就像家用空调调节温度一样,我们也可以运用制氧设备,去调节氧气含量。让生活在室内的人,感到更加舒适。这种设备就是‘氧调’。”肖华军说。

4年后,国家标准GB/T35414-2017《高原地区室内空间弥散供氧(氧调)要求》正式颁布。

近年来,肖华军带领团队马不停蹄地开展这一标准的普及工作,先后数次到拉萨、山南等地区,组织制定高原地区室内空间弥散供氧配套标准,积极介入并全力推动标准落地。

此外,肖华军还联合中国科技大学教授刘应书、中国国家标准研究院研究员赵朝义等共同推出了西藏自治区民用供氧工程的设计、安装与验收标准。

肖华军说,“氧调”技术可以调节高原地区室内空间的供氧水平。未来,“氧调”技术将像家用空调一样“走”进千家万户,在青藏高原上开花结果、惠及高原人群。(通讯员 王祝华 记者 江东洲 刘昊

编辑:RW001

相关新闻

四川维客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3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14000428 互联网新闻登载服务许可川新备13-000057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总)网出证(川)字第01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112018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