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腾和滕式布糊画

2018-12-27 08:49 来源:中工网 分享到:

中国滕式布糊画创始人滕腾。

曾任燕山大学客座教授的滕腾向大学生们介绍布糊画的创作技艺。

滕腾代表作《大威德怖畏金刚》获2001年“山花奖”金奖。

滕腾代表作之一《和平昌盛图》,陈列于人民大会堂河北厅。

  [阅读提示]

  今年11月6日,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非遗布糊画传承人滕腾先生逝世,享年86岁。

  他以满族传统工艺“补花”为基础,集绘画、堆绣、唐卡、浮雕、剪纸、景泰蓝、布贴画等多种工艺精华之大成,研制了中国滕氏布糊画,被称为“艺苑奇葩”和“华夏一绝”。

  大师已去,风范永存。

  半生坎坷始创布糊画

  大师一生充满传奇,亦与坎坷相伴。

  滕腾是满族人,1932年6月出生在丰宁一个普通的乡医家庭。父亲想让他承袭父业,而他却“不学无术”,自幼爱绘画、喜手工、善编织。

  12岁时,滕腾用纸糊了个黄瓜,获得了热河手工比赛一等奖。校长兴奋地来他家报喜讯,而他父亲却是一脸不快,只说了一句——“没正经的!”

  滕腾曾这样描述儿时的自己:“我生于猴年,有点猴性,生来就不安分,爱唱爱跳,尤其爱画。庭前、院后、柴棚、碾房,凡是我能到的地方,墙壁上都有我涂抹刻画的痕迹,弄得泥皮墙面上伤痕累累。至于织席、结篓、编草帽、扎蝈蝈笼什么的,我一看便会,还像模像样。大人们发火了,骂我一声,‘成不了大器’。高兴了,夸我一句‘这小子比猴儿还灵’。”

  16岁时,滕腾参军当了一名卫生员。在枪林弹雨中摸爬滚打,滕腾仍不忘学习。虽说只读了四年小学,但当时在部队已算高学历。他为了每天给战友讲课,前一晚都要认真备课,这自然成了他学习的机会,也让他养成了读书的习惯。

  在部队里,写作、编剧、唱歌,滕腾样样都行,很快就在连队中混得小有名气。可由于某些原因,他不久便被迫从部队转业回地方,开始了历经磨难的前半生。

  他先在县剧团画布景。因当兵人的耿直性格,有啥说啥,为此丢掉了公职。1960年5月,工作无着的滕腾来到了内蒙古自治区正蓝旗。在内蒙古高原上,他当游工、拉大锯、画棺材,饱尝了生活的艰辛。用他自己的话说,“为了一家人生计,我辗转腾挪,七十二变,从事多行。最苦、最累的和别人不愿干的我都干。”

  1980年,家乡丰宁水泥厂濒临倒闭,县里领导特意从正蓝旗请回了水泥生产经验丰富的滕腾。

  在阔别家乡20年后,滕腾重新踏上了这块土地,从此再也没有离开过他深爱着的家乡。

  虽历尽世间冷暖和坎坷曲折,滕腾却十分从容淡泊。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在回忆这段经历时,滕腾曾说,多灾多难,磨砺了他的意志,激励了他奋进自强;从业多行,让他学会了很多手艺和本事,丰富了阅历和学识。

  而布糊画创作,虽缘于偶然,也是滕腾半生积淀的必然。

  1990年,滕腾因公伤躺在病床上闲暇无事,便用绵绫绸缎的边角余料和金丝银线,粘贴了一幅《三个和尚没水吃》哄孙子玩儿。没想到,这幅小作品受到了家人、朋友、邻居的众口称赞。

艺术传承 开枝散叶

  滕腾声名远播之后,各地求贤若渴者接踵而来,开出的条件一个比一个优越。

  2002年,浙江一个木雕厂以年薪60万元的条件来聘请滕腾去做指导。当时,滕腾刚把自家的房子卖掉搞研究,经济条件十分拮据,但他还是婉言拒绝:“我是丰宁人,我要为家乡做点事。”

  2010年,为了推动中国民间传统工艺的复兴,也为了给更多的人提供就业机会,滕腾放弃了尚在有效期的专利,编著了《布糊画技法》,在全国推广。

  “一门艺术初创时,无论成功还是失败都是自己的,一旦成功后就属于国家。如果当成传家宝敝帚自珍,就传不长久。”他说。

  滕腾的艺术传承理念如今已经开枝散叶。目前,仅在丰宁就有布糊画生产企业20多家,全国已有上百家。

  滕腾家中5个女儿,4个从事布糊画研究,孙子从西南交通大学毕业后,也回到丰宁从事设计工作——布糊画是他们三代人的事业。

  晚年的滕腾一边潜心研究布糊画艺术的创新和发展,一边下力气培养艺术新人。

  滕腾大弟子刘海艳至今忘不了和师傅学艺的点点滴滴。

  1992年,刘海艳毅然辞去在旅游公司的工作,做了滕腾的大弟子,专心随师学艺。“做布糊画是个细致活儿。”刘海艳说,一开始她总是弄得一塌糊涂,不是把纸板粘得脏兮兮的,就是把布料剪得参差脱线,热情一下子就淡了。

  “老师让我别着急,静下心一点一点来。”刘海艳说,随着性子慢慢磨下来,做出的小部件也终于初见模样。

  渐渐地,老师把一些分解图纸的活儿交给刘海艳做,在此过程中,她的创作灵感被激发出来,先后创造了布糊画褶皱技法、全立体镶嵌技法。

  “你的水平已经达到一定程度了,是时候交给你更重要的任务了。”2008年的一天,滕腾找刘海艳谈话,“你出去自立门户吧,把布糊画发扬光大、传承下去。”

  之后,刘海艳成了丰宁第二家布糊画艺术馆的“女掌门”。滕腾为其亲笔题字“泓瀛阁”,取意“弘扬布糊画工艺”。

  如今,滕腾的400名职工徒弟中,已有省级民协会员24名,高级艺工9名,省级工艺美术大师4名,工艺美术家3名,形成了宝塔式人才梯队。

  滕腾的二女儿、省民间工艺美术大师滕天一深情地说,父亲把布糊画艺术当作他的生命,甚至比生命还重要,他的全部追求都在这里。(记者 尉迟国利 通讯员 韩春明)

  本版图片均由韩春明供图

那一年,滕腾58岁。

  当年,承德市在避暑山庄举办文化展,主办方向滕腾邀约,让他准备画作参展。觉得“绘画水平不太好”的滕腾,决定来个创新。

  “当时条件很艰苦,工资挣得也少,买不起好布,而丰宁的布种类又少,我就把老伴和5个女儿的所有衣服都拿了出来。看哪件衣服行,就拿去洗,洗了就剪。我设计,然后教她们用浆糊糊出来。”就这样,他们花了整整一个月时间,创作出了作品《长白山传说》。

  这件作品以雄伟连绵的长白山为背景,展现了富有传统个性而又散发现代韵味的满族少女形象。疏密有致的画面构思,鲜艳富丽的画面色彩,在观众面前展开了一幅古老的民族风情画。

  一石激起千层浪。

  原本以为到承德展出一次就完事儿了,没想到展览馆一开门就挤满了人,天天如此,这让滕腾十分感动。

  后来,北京亚运会组委会看到了这幅画,便把作品拿到了北京展览馆展出,并标了价。“那时就有人出12000块钱要买那幅画,我觉得这画有价值了。”滕腾生前回忆说,当时的工资只有几十块钱,一幅画能值一万多块钱,简直想都不敢想。

  随后,滕腾正式将这一艺术种类命名为“中国滕氏布糊画”,并申请国家专利。

  蛰伏五年 一鸣惊人

  丰宁坝上是高寒地区,一年就几个月时间是旅游季。当时有领导找到滕腾,希望他能把这门技艺传授给旅游从业者,“淡季时搞一搞旅游产品”。

  滕腾欣然同意。他把茶几和小板凳全搬了出来,在家里开起了培训班。

  遗憾的是,尽管教了两批学员,但他们的作品并没有成功。

  “后来我考虑,为什么这个东西没做起来,关键问题是没有美术功底的人学不会。为了把布糊画发扬光大,我决定自己搞起来。”

  布糊画创业伊始,异常艰苦。当时一个不足18平方米的房间里,只有一张写字台、一把木椅、一个茶几、六个小板凳和几把大剪子而已。

  滕腾全家拿出了工资和积蓄,购买布料和艺术资料。为了研制布糊画,全家牺牲了所有节假日。

  搞创作,需要大量资金投入。为了解决资金问题,滕腾家人不得不到怀柔给别人做礼品,打工挣钱。

  “布糊画需要人才才能发展。一件东西再好,你不保护大家都效仿,造成良莠不齐,也就垮了。”滕腾决定关上门不声不响地培养人才,设计精品。为此,滕腾定下了“五年筑堤蓄水,一日破堤放洪”计划。“我用五年来打基础,把水蓄得满满的,等到有一天,我把大堤掘开口子,水势必然势不可挡。”

  就这样,滕腾蛰伏了五年,卧薪尝胆。

  一鸣惊人的机会终于来了。1995年8月,联合国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NGO论坛在怀柔召开之际,怀柔将滕氏布糊画产地定为定点参观单位。会议期间,滕氏布糊画接待了48个国家的代表参观,引来满堂叫绝,滕氏布糊画也因此受到大会表彰,获得联合国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贡献奖”。

  著名画家萧玉田清晰记得,自己第一次看到滕腾布糊画作品时的感受:“我一时找不出合适的词汇去形容,涌到我嘴边的第一句话就是‘化腐朽为神奇’。”

  查看中国民间艺术历史,布糊艺术是中华民族一种传统的民间艺术形式,现在北京仍藏有《麻姑献寿》《百子图》等清代布糊画珍品,但已经濒临失传。而且清代的布糊画,均采取拼凑法,平糊和缝绣相结合,立体感不强,更没有大型完美的作品传世。

  滕氏布糊画的创作,取众家工艺之特长,以满族“补花”工艺为母体,集绘画、堆绣、唐卡、浮雕、剪纸、景泰蓝、布贴画多种工艺精华之大成,继承发扬了中国画传统艺术风格,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特色。

  滕腾给布糊画的定位是“老、好、巧、少”四个字。老,就是坚持民族传统,产品即便放在异国他乡,也要让人见而知中国;好,是要有较高的观赏价值,赢得人们的喜爱;巧,是充分展示布糊画的独特技巧,表现出真功夫、真艺术;少,是不贪多,以精为魂,适应市场不同层次需求,上进高雅之堂,下入寻常百姓之家。

  而出于对艺术的追求,滕腾一直没有扩大生产规模,而是醉心布糊画精品创作。由于用料讲究,滕腾艺术馆的成本一直比其他企业高,价格不占优势,发展艰难。几年前,由于缺少资金购买原料,他把自家院子卖了10万元。从此,他和夫人开始了租房生活。

  为了把布糊画的品牌打出去,凡是参加展览设有奖项,他们就参加,并给自己定了一条规矩:只要金奖。

  “如果得了金奖怎么办,不得又怎么办,哪些还需要改进,这些我们都要考虑。”滕腾曾回忆说,为了追求艺术上进步,他们自我施压,逼着自己往前走。

  正是因为自我的严格要求,滕腾作品获奖越来越多。布糊画代表作品《和平昌盛图》《凤凰宝相瓶》被选入人民大会堂河北厅,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高度评价。而《老鼠娶亲图》《十二生肖图》则被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

  滕腾一生共得各种奖项百余次,其中5次斩获“山花奖”,蜚声海内外。2003年,滕腾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了“民间工艺美术大师”的称号。2006年,滕腾又被国家九部委授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2014年,滕氏布糊画成功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二十多年来,其作品不仅享誉国内,更走出国门,被日本、泰国、新加坡等国家的爱好者收藏。

 艺术传承 开枝散叶

  滕腾声名远播之后,各地求贤若渴者接踵而来,开出的条件一个比一个优越。

  2002年,浙江一个木雕厂以年薪60万元的条件来聘请滕腾去做指导。当时,滕腾刚把自家的房子卖掉搞研究,经济条件十分拮据,但他还是婉言拒绝:“我是丰宁人,我要为家乡做点事。”

  2010年,为了推动中国民间传统工艺的复兴,也为了给更多的人提供就业机会,滕腾放弃了尚在有效期的专利,编著了《布糊画技法》,在全国推广。

  “一门艺术初创时,无论成功还是失败都是自己的,一旦成功后就属于国家。如果当成传家宝敝帚自珍,就传不长久。”他说。

  滕腾的艺术传承理念如今已经开枝散叶。目前,仅在丰宁就有布糊画生产企业20多家,全国已有上百家。

  滕腾家中5个女儿,4个从事布糊画研究,孙子从西南交通大学毕业后,也回到丰宁从事设计工作——布糊画是他们三代人的事业。

  晚年的滕腾一边潜心研究布糊画艺术的创新和发展,一边下力气培养艺术新人。

  滕腾大弟子刘海艳至今忘不了和师傅学艺的点点滴滴。

  1992年,刘海艳毅然辞去在旅游公司的工作,做了滕腾的大弟子,专心随师学艺。“做布糊画是个细致活儿。”刘海艳说,一开始她总是弄得一塌糊涂,不是把纸板粘得脏兮兮的,就是把布料剪得参差脱线,热情一下子就淡了。

  “老师让我别着急,静下心一点一点来。”刘海艳说,随着性子慢慢磨下来,做出的小部件也终于初见模样。

  渐渐地,老师把一些分解图纸的活儿交给刘海艳做,在此过程中,她的创作灵感被激发出来,先后创造了布糊画褶皱技法、全立体镶嵌技法。

  “你的水平已经达到一定程度了,是时候交给你更重要的任务了。”2008年的一天,滕腾找刘海艳谈话,“你出去自立门户吧,把布糊画发扬光大、传承下去。”

  之后,刘海艳成了丰宁第二家布糊画艺术馆的“女掌门”。滕腾为其亲笔题字“泓瀛阁”,取意“弘扬布糊画工艺”。

  如今,滕腾的400名职工徒弟中,已有省级民协会员24名,高级艺工9名,省级工艺美术大师4名,工艺美术家3名,形成了宝塔式人才梯队。

  滕腾的二女儿、省民间工艺美术大师滕天一深情地说,父亲把布糊画艺术当作他的生命,甚至比生命还重要,他的全部追求都在这里。(记者 尉迟国利 通讯员 韩春明)

  本版图片均由韩春明供图

编辑:RW001

相关新闻

四川维客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3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14000428 互联网新闻登载服务许可川新备13-000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