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活字典”汤杰辞世 9旬老人每晚背唐诗宋词

2015-02-03 08:57 来源:扬州晚报 分享到:

点击进入下一页

汤杰

阅读提示

昨天早上8点40分,扬州著名文史专家汤杰先生因病辞世,享年95岁。这位毕生乐观豁达,不逐名利,钟情扬州,写下百万字地方文史资料,被称为扬州“活字典”的可爱老人永远地离开了我们。

笔耕不辍

去年10月还为老友写书序

昨天下午,记者前往老人生前所居住的小区吊唁。汤老的三女儿汤景表示,老人生前耳聪目明,只要有点精神,都会看书写文章。经常有晚报记者打电话向他请教文史问题,他听电话一点不费力,回答问题思维敏捷。

去年10月,他还受老友、扬州学者顾一平先生所托,为其所撰写的《冶春后社名人传记》第五辑写序。汤景回忆说:“去年11月中旬,我旅游回来看他,他很高兴地拿出那本书给我看,告诉我这本书很好,他还为这本书写了序。”

汤杰,字振鸿,1920年出生于宝应。少年时代求学于镇江中学、省立联合中学,后考入重庆大学。退休前从事金融和财务工作,诗词、文史造诣颇深,为市政协文史委员、省诗词协会会员、中国近代史史料学学会会员等,著有《扬州文史摭拾》。

热衷文史

被誉为老扬州的“活字典”

汤老撰写的文史文章经常见诸包括本报在内的各类报纸和杂志,广受读者欢迎。他有个笔名叫“郑红”,取其字振鸿的谐音。他一般在写武侠类的人物或故事时署名“郑红”,比如甘凤池在扬州与人角技一文,就署名“郑红”。市民王玉全老先生特别喜欢看扬州掌故类文章,对汤老的文字喜爱有加。他慕名拜访汤老时,表达了对汤老文章的喜爱之情后,又毫不掩饰地表达了对“郑红”文章的喜爱,并遗憾地说,可惜郑红是女士,不便于拜访。汤杰忍不住哈哈大笑:“远在天边,近在眼前,郑红正是敝人。”

扬州一些学者撰写扬州文史方面的文章,汤老也会不遗余力地提供材料并进行勘误校正。学者王鸿曾在文章《我与〈老扬州〉》一文中说:“汤杰、顾一平两位同志不仅向我提供了一些鲜为人知的资料,还仔细审阅了初稿,修正了文稿中的某些舛误。”

汤老还绘制了一张“扬州园林位置图”,这张地图上现今的南河下、北河下一带,标注着不少曾经的私家园林,为这个2500年的古城留下了十分宝贵的资料。

市诗词协会副会长吴献中不止一次说过,汤老是老扬州的活字典,对于掌故、老地名等等的来历、变迁往往脱口而出,让人惊讶不已。

精研诗词

不遗余力向大家推广

汤老曾有一个身份:邗江诗词协会副会长。他传统诗词造诣很深,在扬州诗坛享有很高的声誉。顾一平、夏友兰等编著的《当代扬州竹枝词》中收录了汤老的诗作。他有一首竹枝词写扬州灯谜:“又是春灯初上时,条条谜制尽新奇。广陵鼎足龚陈李,并擅黄绢幼妇辞。”巧妙地称赞有“扬州谜坛三杰”之称的龚庆根、陈楠和李保华三人。

“诗言志,诗为心声,一定要有感而发,切忌凑字成句,无病呻吟。”汤老对有志于诗歌创作的朋友说,诗不在多,而在精。乾隆到处题诗,可流传下来被人传诵的有几首?张若虚仅一首《春江花月夜》,却赢得了“孤篇盖全唐”的美誉。

为了让更多的人,特别是年轻人喜爱并创作古典诗词,在担任邗江诗词协会副会长期间,汤老曾多次举办讲座,给大家讲解诗词的格律、声韵。来稿有不符合古诗词要求的,他不嫌麻烦,帮他们调平仄、定音律。他还到瓜洲、黄珏、头桥等协会指导大家作诗作词。得到他的教诲,不少人走上诗坛,在各大诗刊上发表作品,有的还获了奖。有的人出书了,他还帮助修正错误,写序推介,他是有求必应,使来者满意而归。

记忆非凡

每天晚上背唐诗宋词

记者曾多次采访汤老,每次回答提问,老人几乎从不翻书,也不看材料,记忆清晰,娓娓道来。

2012年,记者采访汤老,叹服他超强的记忆力时,他哈哈一笑,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不能全说是我记性好,而是我喜欢做笔记。旁人不晓得,还以为是我记性好呢。我现在92岁了,每天晚上还背唐诗宋词呢!”

2013年,苏州一家媒体曾作《闾门寻根记》系列采访。在扬采访汤老时,记者用这样的文字来形容当时已是九旬高龄的老人。“汤氏家族的家谱在‘文革’期间被毁了。家谱虽然被毁,但里面记载的内容,至今仍清晰地印在汤杰的记忆里,这位老人的记忆力惊人,简直让人怀疑他的脑袋里是不是装着一个‘生物硬盘。’”

扬州学者王章涛曾向记者讲述了一个有趣的例子。“汤老80岁时曾对我说,在英语单词里,‘百科全书’一词有12个字母,‘地中海’一词有16个字母,他还背给我听。”

一次文联会议间隙,大家在休息时排竹林七贤的名字,排出6个,还差一个,大家一时“纠结”在那里,汤老脱口而出:“还有一个‘卖李钻核’的王戎。”

如今,汤老已驾鹤西去,他为扬州文史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财富,他为学为人的风范,将永远值得我们学习铭记。 记者 张庆萍

记者手记

汤老一路走好

听闻汤老去世的消息,犹如惊雷。在本报书友年会现场,我临时提议,与会者为这位可爱可敬的扬州文化老人默哀。

最近一次拜访汤老,已是半年前。在我的脑海里,汤老总是笑盈盈的,和蔼可亲。每次登门,他总是有问必答,有求必应,为我们解开了很多扬州文化谜题,因而被大家称为扬州文化的“活字典”。九旬高龄,记忆力特别好,关于扬州文化,他能如数家珍,让我们这些年轻人感到汗颜。

默默地,默默地,在心里为他祈福:一路走好!

编辑:RW001

相关新闻

51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3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14000428 互联网新闻登载服务许可川新备13-000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