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厕老人和她的“千金们”

2014-08-28 08:42来源:新京报 分享到:

   

    原标题:公厕老人和她的“千金们”

    80岁的老人居无定所,儿女不管,只能以公共厕所为家。

  舆论谴责像冰雹,媒体都找上了门,即便如此,三个女儿仍不愿把老娘接回家。

  在这场闹剧里,每个主角都各执一词,常有出人意料的包袱抖出来。

  听闻大女儿已在某媒体的鼓励下,前往救助站接老人回家,8月26日晚6点,我、摄影记者以及一位外报的姑娘守在大女儿的平房屋檐下等了整整4个小时。

  我甚至把稿件温情的开头结构都想好了,先用直接引语表达老人回家的喜悦之情,再加上点大女儿的豪言壮语,决心赡养老人一辈子。结尾是屋里亮起温暖的灯光,老太的晚年不再孤单之类的。

  但直到晚上10点半我们离开,屋里的灯还没亮起来......

  “志愿者给安排了住处?还是去别的女儿家了?”回来的路上,大伙像泄了气的皮球,按照中国家庭伦理剧的演法,结尾大多是破镜重圆的。这家人的反应让我们觉得,要么人家是在别的地方团圆了,要么这事儿远没那么容易结束。

  “可怜又可恨”的老太太?

  救助站的老师说,老人有轻微的痴呆症。但轿子胡同大部分街坊都不认同这一说法。

  3个多月前,老人搬进院子时,街坊们看她年纪大,腿脚不方便,屋子又简陋,经常会送老人一些自家做的煮鸡蛋或买点早餐给她送过去。后来,老人捡破烂、瓶子、残羹剩饭及其他一些垃圾,使得她的屋子乃至整条巷子都被弄得臭烘烘的。

  哪种臭?说实话,跟垃圾桶差不多的味儿。老人对此不置可否,但对一些质疑她女儿“不孝”的问题,她都会尽量否认。

  “孝顺吗?”

  “还行。”

  “怎么孝顺的?”

  “过年有时候也能给点东西。”

  “她们有提出来接你住楼房吗?”

  “没有,我不去,不爱住楼房。”

  “孝顺那就让女儿给你租个好点的房”

  “他们哪有钱啊,还没我挣得多呢”

  “老人不傻!”25日,大批记者涌入胡同,街坊们抓住记者,描述屎尿、垃圾满院飘味儿的场景,和老人收了志愿者好几千块钱的事情。“给了大女儿啦,钱让大女儿拿跑啦,你看她把破衣服烂衫子都拿出来,那是让你们同情她呢!” 送煮鸡蛋、油饼的待遇没有了,街坊们开始远离,后来有了争吵,争吵越来越凶,警察来了又来,居委会看了又看。但监护人不是拒接电话,就是说来不来,基层的管理部门想破了头,还是没辙。

  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24号凌晨,在跟老太太促膝长谈一个多小时后,我感到一阵眩晕,似乎她日常生活中的样貌逐渐明晰起来。也能理解邻居们“怎么跟她说都没用”的无奈和愤懑了。

  临走时,我在那间厕所待了20来分钟,又在那个老太带记者拍了多次的马桶上坐了一会儿。这期间,老太太也进来转了一圈,告诉我什么姿势坐着舒服点儿,然后说要回去看东西,就走了。

  看着她那可怜又倔强的身影,气愤之情涌上脑门儿。养儿防老,女儿是小棉袄,能让老妈跟马桶为伴睡觉,老人三次分娩的剧痛,也真是白受了。

  在随后的采访里,除了完全不想掺和的三女儿,大女儿和她的妹妹围绕房子、存款和退休金都有自己的一套说辞,这些争论再次引发轩然大波。。

  听采访录音的时候,想在二人说辞里找到些破绽,但听起来都振振有词,都有道理,都受尽了委屈。

  同一时间,她们的母亲已经被街道送到东城区救助站,洗澡更衣后,住进了有护工的房间。

  也不知是良心发现,还是舆论来得太猛烈,26日傍晚,瘦弱的大女儿跟随摄像机出现在母亲的床边,5点,她们一同乘车离开,脱离了志愿者、街道办及记者们的视线,消失在晚高峰的车流中。

  我想,关起门来,该是娘和闺女掏心窝子说说话儿的时候了。

  (记者 李禹潼)

编辑:RW001

相关新闻

热门标签

  • 合作媒体
  •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我要链接 | 版权声明 | 法律顾问 | 广告服务 | 技术服务中心
51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3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14000428 互联网新闻登载服务许可川新备13-000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