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命三郎”杜晓刚:焦裕禄式好干部

2014-05-30 08:39来源:华西都市报 分享到:



杜晓刚率国土、民政等部门深入黄坭查看灾情 胡润林 摄


杜晓刚(右一)向出席全市项目建设流动现场会的领导介绍棚户区改造项目推进情况 胡润林摄

 

 原标题:“拼命三郎”杜晓刚 焦裕禄式好干部

 

2013年9月28日晚,杜晓刚在医院输了一整晚的液。次日清晨6点,拔下针头,他直奔叙永东城的宝珠山,并告诉家人“会开完了就去医院”。时任叙永县委常委、副县长的杜晓刚,要赶过去参加泸州全市的项目建设流动现场会。9天前,医院给他下了最后通牒:必须立即回医院拆除胆管支架。

 

杜晓刚的办公室里,有一个简易的小冰箱,至今都保存着几袋中药。因长期加班,杜晓刚常常错过吃饭时间,饿了就嚼几块饼干,偶尔也上小馆子。2014年3月30日,“拼命三郎”杜晓刚终因操劳过度溘然长逝,年仅45岁

 

【关键词:副县长】夜以继日工作创下拆迁奇迹

 

2012年,叙永县启动泸州市最大的棚户区改造项目——东城棚户区改造。时任叙永县委常委、副县长的杜晓刚任指挥长。东城棚户区人员密集,人口结构复杂,住房年久失修,房屋间的巷道狭窄,杜晓刚深知责任重大、任务艰巨。

 

没有标准可借鉴,没有措施供参考。通过对各类家庭进行摸底,在充分了解群众想法的基础上,杜晓刚牵头制定了拆迁安置办法。“拆迁安置补偿标准为 1:1.5,泸州市区的标准都没有这么高。提出来以后其他区县怎么想?会不会在全市引起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叙永县住建局局长钟溱一脸吃惊、充满疑问地盯着杜晓刚。

 

“百姓利益当先。提高补偿标准,会牺牲政府利益,但会赢来百姓支持。”杜晓刚平静地说。随后,拆迁安置办法前后修改了三次。每次修改,都征求了每户家庭的意见。白天工作,晚上开会,是杜晓刚“棚改”的工作节奏。在征收过程中,拆迁指挥部办公室的灯光通常要亮到晚上12点以后。

 

不怕矛盾复杂,不怕任务艰巨。经过指挥部全体同志的日夜奋战,100天时间里,98%的被征收户在拆迁协议上签字。短短几月,一条宽34米、长370米的南北大道连通了人民医院和新区和平大道,一条宽22米、长280米的东西大道连通了人民医院和扬武坊大桥,叙永新旧两城最终连成一片。

 

胸腔化脓后依然坚守岗位

 

2013年8月,杜晓刚被确诊为胆管癌,并做了引流穿刺手术摘除胆囊。术后刚刚清醒,他便用颤抖的双手跟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发短信:“目前因手术原因,身体尚未恢复,无法及时重返岗位参加工作,由此给同事们加重负担,深表歉疚;今年之欠只待来年再报……”

 

此前的20134月24日,杜晓刚曾被送到重庆三军医大附属新桥医院,进行胆管支架手术。做完手术第16天,杜晓刚又回到了工作岗位。此后,杜晓刚白天工作,晚上输液,随身携带中药袋。

 

在新桥医院入院的时候,主治医师梁平接过化验单震惊了:“杜县长的整个胸腔都化脓了,是什么力量支撑着他拖这么久,还继续上班?”当时,听到妻子的转述,杜晓刚笑眯眯地一语中的:“意志力!”

 

2013 年9月29日下午,杜晓刚住进四川华西医院继续治疗,从那以后,就再也没能回到工作岗位。201310月13日,杜晓刚做了最大的一次手术——胆管吻合手术,手术长达8小时,在重症监护室昏迷两天后苏醒过来。

 

几天后,叙永县住建局长钟溱前往病房探望。“依我对他的了解,他肯定要问工作的。所以我们专门准备了汇报材料。”钟溱说,杜晓刚当时戴着吸痰器,“摘掉吸痰器,他就开始询问景观打造工作进展……”钟溱怕止不住涌出的泪水,简单地回答了几个问题,赶紧留下工作报告走出病房。

 

【关键词:书记】6年的工作笔记超过100万字

 

2007年9月的一个雨天,时任叙永县水尾镇党委书记的杜晓刚,带队去考察公路修建情况,他腰上系着长绳,在大尖山一处高达25米的裸岩悬壁上一点点往上爬。

 

“我就不信这竹子‘走’不出去!”开完修路筹备工作会后,杜晓刚望着漫山遍野的竹子说。不久,一条公路蜿蜒“爬”进了大尖山。竹笋和竹子被源源不断地送到镇上的加工厂,山上的每户村民平均一年竹木的收入超过3万元。

 

水尾镇钢铁村四组村民郑绍均,有一件衣服一直舍不得穿,那是杜晓刚送的。郑绍均夫妻均有残疾,他家的危房在“5·12”地震中倒塌。“在我们家最困难的时候,杜书记不仅送了我衣服,私人资助我500元,还帮我申请危房改造名额。”郑绍均说,在杜晓刚的关心下,他们一家于第二年搬进了120平方米的楼房。

 

“端凳倒茶,笑脸相迎,有访必记录,是杜书记接待群众的规矩。”与杜晓刚打交道最多的镇党政办主任罗林说,在水尾镇工作的6年时间内,杜晓刚每年要记7个大开本笔记本,任书记一届,杜晓刚的工作笔记超过100万字。

 

他一个月跑遍235平方公里

 

2005年,杜晓刚到水尾镇任党委书记的时候,该镇财政账上仅有26元,而欠债却高达1500多万元。上班第一天,楼梯口便站满了闻讯而来的各方“债主”。如何改变现状,引导村民快速致富?在无数个夜里,杜晓刚辗转难眠。

 

为迅速了解镇情,杜晓刚脚上像安了风火轮,天天在外面跑。一个月时间,水尾镇235平方公里的土地都被他走了个遍。哪个村适合发展养殖业,哪个村交通信息不畅,杜晓刚心中都有数:一个“工业强镇、竹业富镇、旅游兴镇、和谐稳镇”工作方案确定了下来。

 

在干群的齐心努力下,水尾镇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巨变,镇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由2005年的 65 万元增加到 2010 年的180万元,清偿债务800余万元;竹产业基地以每年近1万亩的速度递增,年产值8000余万元;引进四家投资额为1500余万元的企业;实现了90%的村通水泥路;投资400多万元建起了中心卫生院、社区活动中心……一件件实事相继办成,水尾镇的各项工作也走在了全县前列。

 

【关键词:援藏】援藏两年啃下两块“硬骨头”

 

2010年5月,杜晓刚带领10名干部人才前往甘孜州乡城县援藏,他在到达乡城县的第三天就去了定点帮扶联系的普通村。全村共29户,156人,全是藏族居民。

 

普通村有“两难”:第一难是“毗邻公路却上不了路”。定曲河上原本有座木桥,但年久失修破损严重,桥面缝隙曾折断过牛蹄。后来的一次大水,桥被冲垮了,村民过河需要绕行近2公里。第二难是“毗邻水源却没有水喝”。虽然村落旁边就是定曲河,但由于当地的水葬等习俗,村民都不饮用定曲河里的水,靠在高山上背水。这是两块“硬骨头”:交通不便、劳动力缺乏,方圆几十公里没有人烟。

 

为解决过桥难的问题,杜晓刚决定采取以钢架桥代替木桥的方式,既节约修建时间又能延长使用年限。经过多方筹资,2011年5月,横跨定曲河的钢架桥顺利投用。为解决饮水问题,杜晓刚多次爬上大山勘察水源,并联系当地水利部门,修建了一条长为1000多米的石沟水渠,还拿出2000元让村民买软水管。现在,普通村29户村民家家只要拧开水龙头,山泉水就汩汩流出。

 

人物名片

 

杜晓刚

 

叙永县江门镇人,他从最基层一线干起,任过乡镇党委书记并主动请缨支援藏区两年。2012年5月起,任叙永县委常委、副县长。他扎根乌蒙山区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27年,因工作勤奋、操劳过度而积劳成疾,不幸于今年 3 月 30 日病逝,年仅45岁。

 

孔芒 杨震森 谢蕤 记者 曾业

编辑:RW001

相关新闻

热门标签

  • 合作媒体
  •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我要链接 | 版权声明 | 法律顾问 | 广告服务 | 技术服务中心
51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3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14000428 互联网新闻登载服务许可川新备13-000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