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启:老劳模的新征程
每天早上八时左右,在千年古城剑阁县普安镇的老街上,人们总会看到一位戴着眼镜、提着公文包的高个子匆匆忙忙地往原县委办公大楼方向赶,节假日也不例外。老城居民都以为他是老县委办公楼里某个单位的在职职工,谁能想到这位老人已经退休好几年了。他就是全国文化系统先进工作者、全国、省市社科工作先进个人罗启。
罗启退休前曾担任过乡镇镇长、县医药局局长、县旅游局局长、县财贸办主任、县政协联谊委主任等多项职务,从文化工作到经济工作,他干一行爱一行,行行出成绩。1989年,由他白手起家创办的碗泉乡文化站被评为全国先进文化站,1991年,他个人被国家文化部、人事部表彰为全国文化工作先进工作者,享受劳模待遇。退休之后,为了研究、发掘、普及蜀道历史文化,他牵头成立了剑阁县蜀道文化联合会,依托蜀道文化联合会,成功申报了省级剑门关古蜀道历史文化社科普及基地,创办了蜀道文化讲坛,同时担任了剑阁县老科技工作者协会会长。他虽然从行政岗位上退下来了,但在他的词典里,永远没有“退休”两个字。
荣誉不是骄傲的资本
1977年,罗启高中毕业后回乡,1980年,家乡碗泉公社率先在全县成立了文化站,他幸运地被聘为文化站辅导员,当时的文化站,既无人员编制,也无活动场地。荆棘丛生,荒芜得牛羊都无法进入,罗启带领着乡民挥舞镰刀和锄头,冒着烈日和风霜,靠着强健的体力和坚韧的毅力,开山创建了碗泉乡文化站。接着,他四处筹集资金创建文化站,自己到深山里砍树抬木头,自己动手平整地基,在当地政府和老百姓的大力支持和积极参与下,终于建起了一座金瓦红墙、古柏掩映的文化活动场所。回忆起那段人生中最为艰难的日子,他至今仍然心酸得包不住眼泪。
1982年,他以全县第二名的成绩考上了乡镇文化干部,组织上准备将他安排到一个大镇去当文化站站长,但被他婉言谢绝了,他依然坚持留在偏远的碗泉山上,决心将他一手创办的文化站建设成农民文化活动的乐园,进一步推动碗泉群众文化活动的深入开展。
文化站建起了,老百姓终于有了开展文化活动的阵地,可开展文化活动需要资金,文化设施的添置与维护需要资金,文化站的日常办公等等都需要资金,钱从哪里来?罗启想出了以文补文的法子,他在文化站办起了瓶盖厂、粮油加工厂、小卖部、小食店,并冲破禁区,利用重建的文昌宫做起了庙会。靠着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开展文化活动的经费得到了有力保证,于是,文化长廊建起了,文艺宣传队、乐队、舞龙队、舞狮队建起了。从此,文化站做到了有场所、有资金、有队伍,在那个地处九曲山麓、原本十分寂寞的小乡镇,群众文化活动开展得轰轰烈烈。
碗泉地处剑门山区,山高坡陡,条件十分艰苦,罗启在那里一呆就是十年,得到了各级党和政府的高度认可,1989年,碗泉乡文化站荣获全国先进文化站,1991年,罗启被评为全国文化系统先进工作者,受到了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的接见。1991年底,罗启由招聘干部转为录用干部,先后被提拔为乡镇长、厂长、局长、主任等,凭着在不同岗位上的出色工作,各种荣誉也不断地落到他的头上,到退休时,他的各种荣誉证书已达数十本。有人劝他,你一生挣了那么多的荣誉,完全可以躺在功劳簿上睡大觉了,他回答说:“那些荣誉已成过去时,不能作为骄傲的资本。不做点有意义的事情,晚年的退休生活怎么过?
退休只是新征程的起点
罗启说,退休标志着一个阶段工作的结束,另一个阶段工作的开始,是人生的新征程、新起点。
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后,他决心进一步发掘、研究、普及剑阁的历史文化,为了把有志于此项工作的爱好者组织起来,他牵头成立了剑阁县蜀道文化联合会,并担任联合会主席。2012年,蜀道文化联合会申报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普及基地取得成功,四川省委宣传部、四川省社科联批准成立了剑门关古蜀道历史文化社科普及基地,由罗启担任基地负责人。2014年,县老科技工作者协会换届,他又担任了老科协会长。
从此,罗启踏上了人生的新征程。然而,前路却并不那么一帆风顺,联合会和基地的牌子虽然好不容易挂起来了,办公场所从哪里找?资金从哪里来?一个个现实问题摆在他的面前,为了解决这些棘手的难题,他跑单位、找企业、求领导,利用各种人脉,绞尽脑汁筹集资金,终于有了一定的启动经费,在国资部门的支持下,他又争取到了因县委机关搬迁而空置的五间办公室,添置了办公桌椅、沙发、文件柜,安装了空调、电话、电脑和黑白、彩色打印机等,使工作的开展有了基本的条件。
为了抓好组织建设,他牵头成立了“剑门关古蜀道历史文化社科普及基地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与蜀道文化联合会、县老科协合署办公,由5名专职人员具体负责日常工作,确保基地工作常态化和规范化运转。组建了老科协卫健分会、书画摄影分会和下寺、白龙两个乡镇分会。同时还组建了科普文化讲师团、科普文化艺术团和科技调研员队伍,以及粮油、畜禽、林果、蔬菜、植保5个科研小组,成功申报了四川省剑阁县老科协科普惠民共享基地。
为了抓好队伍建设,他组织发展蜀道文化联合会会员单位72家;创办蜀道文化讲坛15所,组建了“剑阁县科普文化讲师团”“剑阁县科普文化艺术团”“书画摄影之家”“川剧器乐之家”“龙灯狮舞之家”“老年康养之家”“科普文化工作者之家”。创建了普安电影城、县青少年宫、鹤鸣山道教文化公园、剑阁中学、县老年大学、小玲珑社区、鼓楼社区等科普示范单位,组建了有90家单位500余人参加的社科普及宣传队伍。
为了抓好阵地建设,他多方筹集资金,创办了面向全国赠阅的内部学术刊物《蜀道文化》,编印了《剑门科普》简报,还建起了微信公众号、微信群、QQ群,并建起了两处科普文化长廊和4个宣传专栏。
九年来,16所蜀道文化分讲坛共举办讲座912场,主讲专家和讲师900人次,直接受众人数达430701场;举办蜀道文化全国征文大赛4届,收到参赛作品3000余件,评出优秀作品100余件;举办全国硬笔书法大赛2次,收到参评作品2000余件;举办书画、摄影作品展出8次,参展作品400余件;申报社科研究课题25项、论文7篇;帮扶引进农业新品种12个,推广新技术12项,培育帮扶产业示范基地8个,培养科技致富带头人572人;所联系的23户精准贫困户全部脱贫......从2019年开始,连续4年争取到省科技厅科技扶贫特派团项目,组织16名专家对全县原57个乡镇、163个贫困村实现了科技帮扶全覆盖;按照标准化整理规范征文大赛、科普活动、人文讲坛等文件资料纸质档案224卷。
这一连串令人感叹的数字,这些数字凝聚着一个退休老劳模的智慧、汗水和心血,也丈量着他永不停息的新征程......
(张永钦 杨仕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