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蓝领技工”到“大厂工匠” 航天追梦人 以匠人之心铸大国重器

2022-06-15 09:12 来源:51网 分享到:

工匠档案

陈飞,男,汉族,1984 年生,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七院所属的四川航天烽火伺服控制技术有限公司加工中心首席技师工作室负责人,负责工厂作动器壳体柔性制造单元生产运行。曾获四川省五一劳动奖章、成都工匠、温江工匠、集团公司航天贡献奖、四川航天技能大奖、四川航天十大杰出青年、七院青年质量放心岗、厂劳动模范等称号。在省级劳动竞赛开展过程中,组织和带领团队开展技术攻关,克服多项关键技术难题。先后圆满完成航天载人飞船、空间站工程等众多型号产品的研制及加工任务。

工匠事迹

“我是一个从农村出来的孩子,我珍惜现在的工作。传承弘扬航天精神,脚踏实地不断创新,是我的使命。”

5 月19 日,记者在四川航天烽火伺服控制技术有限公司的会议室里见到了陈飞,他如今不过38 岁,却已经是该厂的高级技师。从一名普通的“蓝领技工”成长为一名“大厂工匠”,对陈飞而言,这条16 年的职业道路洒满了艰辛的汗水。

靠“勤”“补拙”三年实现“三级跳”

2006年,从四川航天职业技术学院毕业后,22岁的陈飞进入四川航天烽火伺服控制技术有限公司,成为一名劳作于机床前的普通铣工。

刚进车间时,看着师傅们将一件件毛坯变为一个个复杂而精密的零部件,陈飞羡慕不已。然而现实是残酷的:由于陈飞实际操作经验不足和数铣理论知识匮乏,一组活儿干下来,不仅效率低,而且超差报废的问题时有发生。

差劲的技术,让陈飞倍感压力,一度怀疑自己是不是入错了行,甚至想要“出去闯一闯”。“我下过海,当过水电工,住过桥洞……在外漂泊多年,最终还是回归本业。”“练好技术,人生到哪都能发光出彩!”师傅齐京会耐心地劝导,给了陈飞无限的希望和能量,他茅塞顿开:在企业,技术水平高才是硬道理。他暗暗为自己定下“航天梦”---“成为顶尖的技能人才”。

此后,陈飞选择奋起直追,靠“勤”来“补拙”。他开始疯狂补习铣工相关知识,把大部分精力用在了学理论、练技能上。

“我每天7点半就早早地来到了车间,为自己开‘小灶’。”陈飞回忆道。那段时间,他白天跟着师傅练,晚上抱着书本恶补,不懂的第二天向师傅求教。不到半年时间,陈飞将各类技术要领、参数深深地烙在了脑子里,专业技能也突飞猛进。

2013年,陈飞进入加工中心成为操作工。为了保证产品质量和生产进度,尽快掌握软件编程科目知识,他又开始利用业余时间系统地学习编程技术,一有空便跑到老师傅那里“偷师学艺”,仔细观察先进加工技艺,细细琢磨编程加工步骤。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2014年7月,陈飞接到了车间分配给他的一组产品“大单”,为了更好地完成任务,他一边认真消化工艺文件,不断琢磨加工方案,一边积极做好生产前的准备,最终采用“芯轴定芯+修角铣刀”的方法,解决了月牙槽加工的技术难题,产品合格率从78.9%提高至98.9%,此方法被小组推广应用。

由于表现突出,工厂选派陈飞参加了2016年集团公司二类职业技能竞赛---七院职业技能竞赛,陈飞初露头角,一举夺得加工中心操作工组一等奖,荣获四川航天技能大奖。2017年,在四川航天职业技能竞赛暨集团公司第九届职业技能竞赛预选赛中,陈飞一举夺魁,获加工中心操作工组第一名。同年,又获得四川省“工匠杯”数控铣工第二名。

无数荣誉的背后是千锤百炼的艰辛,短短3年时间,陈飞从一名高级工破格晋升为技师、高级技师,成为工厂首位“三级跳”技能人才。

破除“栓塞点”助力生产“柔性造”

从普通机床、数控机床到柔性生产单元,身为一线操作工的陈飞,见证了从机械化、数字化到智能化生产方式的飞跃发展过程。

作为我国航天重大装备批生产基地,四川航天烽火伺服控制技术有限公司承担的航天产品种类多、批量小、精度要求高,向智能化生产制造企业转型成为工厂面临的首要问题。

2019年,为推动传统生产制造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工厂柔性生产单元建设拉开序幕。陈飞主动请缨,开展技术攻关。

航天无小事,毫厘定成败。为了早日掌握这条智能制造单元的操作要领,陈飞白天与项目成员一起,协调解决安装调试中遇到的各类问题,晚上自学卧式加工中心、三坐标、超声波清洗机的工作原理,并整理编写了制造单元安全生产操作规范。加班、熬夜对于他来讲,早已是家常便饭。

“早上出门上班,孩子还没醒,晚上忙完回来时,孩子又睡着了。”回忆起当时的情景,陈飞对家人的理解和支持表示感谢。“家人是我强有力的大后方,我的‘军功章’有他们一半的功劳。”

经过3个多月的努力,陈飞和团队最终攻克了“黑灯工厂”难题,实现了作动器壳体、典型结构件等产品夜间无人值守、24小时全天候不停运行。

“现在,零件流转时间缩短了,劳动强度也减轻了。”陈飞深有感触地说,“原先某型号壳体类零件要经过数铣和数控立车共10多道加工工序,全部完成需要近7小时,这还不包括工序间的周转和计量时间。而在柔性生产单元内只需3道工序、可一次加工完成,单件加工时间平均不到两个小时。”

从管理模式改进、加工效率提升、工艺流程优化和新技术运用等方面大胆创新,陈飞紧密配合协助车间完成了“壳体柔性生产单元”的论证、建设和调试工作,实现了智能制造在工厂的落地开花。截至目前,该制造单元已顺利完成6种400余件壳体类零件的正式加工任务,合格率均为100%,实现了柔性、智能制造。

如今,走进柔性生产单元,只见4台设备把机械臂围在中间,随着机械臂不停地抓取递放,切磋琢磨,精密产品渐渐成型。陈飞笑着说:“现在可轻松多了,只需把产品放到物料口,剩下的就交给设备了。”

航天无终点追“梦”无止境

一块块造型精准、性能卓越的“壳体”在自己的手中诞生,陈飞感到,在“追梦”的道路上自己可以走得更远。

2018年以来,工厂相继成立以陈飞名字命名的“首席技师工作室”和“劳模创新工作室”。短短几年时间,工作室在陈飞的带领下,大力开展技术攻关、难点攻关,努力解决工厂航天科研生产工作中遇到的技术难题,为工厂机加生产数字化、智能化转型不断贡献力量。

陈飞带领团队先后采用“芯轴定芯+修角铣刀”的加工方法完成某型号产品---头部加工月牙槽加工,实现生产效率提高50%;采用“半月芯轴定位+多层铣镗”的模式,解决空间站用某壳体镗两内孔时出现误差及微变形问题,完成空间站用上、下中立板研制加工,解决了某大型框架零件易变形问题以及在30度陡峭斜面加工大长径比深孔难题,且加工效率提升300%。共完成技术创新、攻关30余项,累计为公司创造效益500余万元。

“面对产品,我们要永远保持怀疑的态度,不断精益求精。”凭着对国防产品零缺陷的那份执着追求和一股子不服输的性格,陈飞在挑战面前总是“毫厘”不让,不断寻求新的突破。

“坚持以创新驱动为主,助力烽火转型升级,为航天事业贡献微薄力量。”陈飞在实现了最初的梦想后,又一次给自己制定了新的目标。他在壳体柔性制造单元建设过程中,不断探索制造单元的前沿领域,在具体实践中率先开展了技术创新。

某型号壳体加工工序分散且繁多,加工时零件变形量大,成品存在超差等问题。陈飞运用大赛积累的经验,将软件自动编程与手动宏程序编制相结合,将5道工序缩短至1道工序,工作效率提高了2.5倍,同时确保了设计基准一致,产品变形问题也得到了圆满解决。

创新无止境。如今,陈飞先后为4种壳体类零件改制工装28套,为卧式加工中心设计L型零点工装1套,并扩大了其加工范围;与工艺人员共同设计激光打标机2副,改制三坐标自动化检测工装4副,达到了让检测数据更精确、更高效的目的。

同时,他以自己的成长经历不断引导、激励青年员工快速成才,岗位建功。组织开展师带徒1+1、大师技能课堂、数控技术大讲堂等系列活动,分享实战经验、现场方法指导,年均个人授课72小时,帮助1名高级技师、4名技师、8名高级工完成晋升,10余名普通操作工转变为数控机床操作工。

“在未来的追梦路上,我将更加坚定不移地走创新驱动的道路,将青春奉献给航天这片沃土。”谈及未来,陈飞说,在航天报国的道路上,他将继续砥砺前行,为国家培养更多技能人才,为祖国的航天事业和四川高质量发展贡献自己毕生的力量。(记者 张杨)

编辑:CQT

相关新闻

四川维客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3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14000428号-1 互联网新闻登载服务许可川新备13-000057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总)网出证(川)字第01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1120180009
非本网原创图片来自网络,未标明版权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