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劳动的名义 向您致敬!

2022-04-29 09:38 来源:51网 分享到:

编者按

28日,中华全国总工会和四川省总工会分别公布了国家及四川省2022年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名单。

伟大的事业需要伟大的精神,伟大的精神推动伟大的事业。

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是中国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的杰出代表。在他们身上体现出来的主人翁责任感和艰苦创业精神,忘我的劳动热情和无私奉献精神,强烈的开拓创业意识和创新求实精神,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爱岗敬业精神,是推动时代前进的强大动力,是伟大民族精神的重要体现。

在全社会营造学习他们、尊重他们、崇尚他们、争当先进的氛围,充分发挥劳模的示范和导向作用,以劳模的先进思想和高尚情操影响和带动全社会,激励全体职工把聪明才智全面展示出来,充分发挥工人阶级的主力军作用,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本报选取了其中10名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采访他们的故事,以此激励广大职工,努力奋进,建功新时代。

李小孟:在希望的田野谱写美丽华章

记者杨诚波

榜样名片:李小孟,2022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泸州市经济作物站副站长

榜样宣言:用心用情扎根生产一线,做农田的守望者

直到现在,果农们说起李小孟,仍不忘她当年推广龙眼良种高换技术时,为做示范,身手敏捷爬上三米树梢的情景,现场100余名农户和专业技术人员目瞪口呆,一下子刷新了大家对女博士高高在上的刻板印象。

李小孟是泸州市经济作物站副站长,高级农艺师。2011年从西南大学园艺学专业博士一毕业,她就进入泸州市经济作物站工作,十余年来,她不辞辛苦,致力于优、新经济作物的推广,村民们也经常能看到一个身材娇小、皮肤黝黑的女生奔波在泸州各区县的田间地头。

近年来,她先后引进蔬菜、水果、茶叶等新品种70余个,选育并通过审定新品种2个,推广应用异花授粉、肥水药一体化等新技术10余项。2015年10月,李小孟被选派为泸县立石镇普照村驻村农技员。从此,她和普照村的村干部一起,翻山越岭,走村串户,发挥自己的技术专长,为帮助普照村脱贫致富出谋划策,闯出一条脱贫致富的路子。

“外出参观、定点打窝、选择品种、施肥防虫,每一样李博士都亲自操作示范。”说起当年换种经济作物,村民吴美华对李小孟赞不绝口:“如果没有李博士把关,我是没有信心搞起来的。”为了打消村民顾虑,李小孟带着村民们到柑橘园实地参观。不仅如此,李小孟协调泸州市农业科学院无偿提供塔罗科血橙和纽荷尔脐橙容器苗1.01万株给普照村发展柑橘产业。

2016年夏天,蔬菜种植期间,气温高,雨水多,李小孟连续四个星期都在田间地头奔走,发放苗子,指导种植,吃住在村里,最终发动群众种植大藠头100亩,青菜50亩,豇豆150亩,海椒50亩。蔬菜种植起来了,李小孟却病倒了,得了荨麻疹,吃了几个月的药才好。“8个村都留下了李博士的足迹。”普照村村主任胥世继回忆说。

李小孟先后荣获全国农业农村系统先进个人、泸州市巾帼建功标兵、泸州市三八红旗手等荣誉。2022年4月,被中华全国总工会正式授予2022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王帅:敢拼才会赢

记者向晓文

榜样名片:王帅,2022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中铁二局集团电务工程有限公司项目党支部书记兼项目经理

榜样宣言:青春因奋斗而闪光,人生因拼搏而精彩

“敢拼才会赢!”这句话是34岁的中铁二局电务工程有限公司洛阳地铁2号线机电3标项目部党支部书记、项目经理王帅人生的真实写照。

2013年7月,他从清华大学毕业,怀揣着梦想来到素以“开路先锋”闻名的中铁二局,一干就是9年,先后参与了成都、昆明、北京、长春、洛阳等城市地铁和市政工程建设,很快便从一线技术人员成长为工程师。2020年,王帅临危受命,被任命为洛阳地铁1号线机电3标项目经理。

作为项目经理的王帅深知,效益事关项目成败,盈利才是硬道理,2021年原材料价格猛涨50%,导致工程量清单单价远远低于采购成本。他带领工作人员千方百计寻找当地工程造价政策性文件,争取部分大宗物资调差;组织工程部认真分析合同开项,从设计图纸上想方设法寻找变更,积极与业主沟通合同清单外开项认证认价,目前实现二次经营累计4000余万元。为节约物资采购成本,他设计推出“三量”计量工作表格,做到“三必须”即“每个专业提料必须有精准的计算方式、审核审批人员必须严格复核抽测、计算过程必须交底到施工现场”;策划阶段性分批采购材料,做到财尽其能、材有所用,每月进行材料盘点,杜绝了材料浪费丢失。正是扭住成本过程管控这个“牛鼻子”,开源节流并举,实现了成本最优化、效益最大化。

为确保工程质量,王帅秉持“干好在建服务阵地经营”理念,严控安全、质量、成本、工期等关键要素,在业主多次履约考评中均排名第一,项目实现20%的盈利率。他坚持“行胜于言”的实干作风,不仅助力公司再次中标洛阳地铁2号线项目,也成为业主点名要求继续任职的年轻项目经理。在洛阳地铁2号线建设过程中,王帅带领项目团队始终保持“起步就是冲刺、开局就是决战”的奋斗姿态,以高度的政治担当,有力的组织保障,强悍的作风能力,不辱使命圆满完成各项建设任务,多次获得业主、监理等单位表扬,为公司全面进军洛阳地铁市场奠定坚实基础。

熊波:比专业更专业

陈中楷  罗婉月

榜样名片:熊波,2022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西南油气田公司川中油气矿轻烃厂维修电工、高级技师

榜样宣言:在平凡的岗位上闪耀光芒

4月13日,西南油气田公司川中油气矿轻烃厂高级技师熊波的名字出现在了中华全国总工会发布的2022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拟表彰人选的公示上。

一路走来,熊波最难忘的是1994年刚到四川石油管理局四方公司仪电班实习时,因铺设的电路并线不规范,导致设备运行出现了短路,所幸未造成严重后果,这让熊波知道了理论学习与工作实际的差距与不同。

“学无止境,要比专业更专业。”年轻的熊波痛定思痛,开启了不断超越的追赶之路。

跑现场摸流程,拜师父勤请教,查资料学理论……实习期间以第一名的成绩转正。随着翻阅出褶皱的破解笔记本一天天摞厚,他的业务技能也快速提升,在参加工作的第二年就成长为仪电班史上最年轻的副班长。不言放弃的态度见证了他的每一步成长,成为基层“一专多红”的多面手,连续三年荣获“青年突击手”荣誉称号,并多次在川中油气矿和西南油气田公司的技能竞赛中摘金夺银。

从一线成长起来的熊波,深知技术队伍对企业的重要性。他从为班组员工答疑解惑开始,向身边员工传授专业知识和技能,组织技术力量编写相关培训课件40余套,独立完成8套电力专项课件、4套水电课件,修订完善电气操作规程35套次。

2021年,熊波凭借出色的教学经验,被遴选为教练员,带领学员备战全国油气开发专业电工技能比赛。他执教严格,不但规定线路布线要美观流畅,还对学员的操作速度、精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员们完成整套操作流程平均用时34分钟,熊波要求必须压缩至15分钟以内,大家纷纷打起了退堂鼓。

于是,熊波按照比赛内容,将操作进行逐一分解,还将学员分组,开展小组比拼。在他的坚持和鼓励下,从一个步骤开始,学员们强操作、赶速度,终于在比赛前让操作用时迈入了15分钟大关,远远低于比赛要求的20分钟,最终包揽了比赛金、银、铜牌。

从普通技术工人到高级技师,再到桃李满天下的油气电工培训师,经他培训的员工超过1000人次,其中6人考取了技师,4人考取了高级技师,他用“匠心”诠释了工匠精神,更用“匠心”书写了育人与奉献。

罗春丽:挑战“不可能”的车间主任

记者邓霞

榜样名片:罗春丽,2022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攀枝花大互通钛业有限公司车间主任,工程师、初级工

榜样宣言: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也可以谱写华美乐章

十余载栉风沐雨,她凭借自己的艰苦努力、辛勤付出,从一线的普通技术员,成长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她把奋斗的足迹烙印在钛白生产技术创新的研发工作中,把青春的汗水挥洒在昼夜鏖战的生产车间里,她就是攀枝花大互通钛业有限公司白段车间主任罗春丽,先后获得攀枝花企业优秀基层管理者、四川省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

罗春丽2005年毕业后进入云南大互通钛业有限公司,成为一名普通的生产工人,从事钛白粉生产工作。2007年,攀枝花大互通钛业有限公司投产后,罗春丽又来到攀枝花工作。

“在工作的17年里,我们一直把技术改进和产品更新作为奋斗目标,并把这个研发成果运用到生产实际中去,这对降低工人的劳动强度、节约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改善工作环境等各个方面都带来好处。”罗春丽说,一直以来,攀枝花大互通钛业有限公司都把环保作为公司生产过程中重要内容。既要保证公司生产效益,又要做到绿色环保,在罗春丽看来,唯有技术创新才能“破局”。

依靠着自己过硬的技术和内心对创新革新的一种向往,罗春丽日夜奋斗、努力探求,不仅积极参与车间各项工艺技术改进工作,而且还参与诸多工艺技术和产品的研发工作,其中,低渣矿比生产钛白粉工艺技术获得发明专利,塑料专用钛白生产技术和高档家具装饰纸专用钛白生产技术也已申报专利,目前这两项专利正在审核中。

凭借着踏实肯干、刻苦钻研的韧劲,罗春丽挑战了工作中的一个又一个“不可能”。2014年,罗春丽晋升为公司白段车间主任,开始全面主持车间各项工作。“当了车间主任,肩上的担子更重了,要操心的事情也更多了。”罗春丽说,这是公司领导和同事对她的信任,她会加倍努力,努力将各项工作做得更好。

“作为一名一线产业工人,回顾17年的工作经历,我一直把它看成是一种螺旋式上升的过程,虽有重复,但一直在前进。这也是我热爱这份工作的原因,是我坚持下去的动力。”罗春丽说。

唐仁杰:持续创新的技术攻关能手

陈秋彤

榜样名片:唐仁杰,2022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四川航天燎原科技有限公司卫星产品事业部工艺组主管工艺师,工程师、高级技师

榜样宣言:只要用心,就会专业

“自己多年的付出得到了认可,我备受鼓舞,我会继续坚守初心、不懈努力,持续进行技术创新。”2022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唐仁杰,是一位“80后”青年技术人员,2008年从四川航天职业技术学院毕业后便到四川航天燎原科技有限公司工作。唐仁杰能熟练操作所有电装加工设备,并且掌握了电装调试技术,练就了高难度元器件手工装焊技术,是公司电装、调试双工种复合型人才转型典范。

13年来,他从一名一线无线电电装工学徒成长为航天技术攻关能手、“唐氏创新”领军人物,多次解决重大技术难题。

2020年,唐仁杰自主研发贴片机散料托盘,使小型封装器件在完成多项预处理后能快速贴片,用不到原加工一半的时间即完成该产品100套、6000多块单板生产,全面抢回因疫情耽误的生产周期。

针对卫星某EPC电源电路调试安全隐患,唐仁杰组织梳理产品特性,设计调试专用工装,将80%的测试点由产品引出到工装并排列工整、标识清晰,杜绝了点位测试错误,调试周期大大缩短,保障了该重点型号产品优质交付,该系列工装被卫星总体单位采纳并推广使用。

2021年初,公司成立了以他名字命名的“唐仁杰劳模创新工作室”,唐仁杰带领成员自主设计多项工具、工装,先后开展5项技术创新,完成了1项集团公司重大工艺技术研究、2项院级重大工艺技术研究、5项厂级工艺攻关,培育了一批高难度元器件装焊及返修操作者。截至目前,唐仁杰带领团队先后申报国家专利12项,其中有6项专利已获授权。

此外,唐仁杰总结所思所学所得,先后独立编写的工艺规范、调试控制管理要求、焊接技巧等公司培训教材与规范标准,成为新员工上岗必读科目。

“不断提升自身技术水平的同时,倾力于对新人的‘传帮带’,在技术上倾囊相授。”在唐仁杰看来,不仅自己要干好,还要让一批又一批的人接续奋斗,为公司的稳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罗登华:造楼机“神操手”

记者张杨

榜样名片:罗登华,中建三局集团有限公司西南分公司空中造楼机操作工

榜样宣言:怀初心,有匠心

4月18日8时,在成都绿地中心项目现场,造楼机操作工罗登华在440多米的高空操作间,开始了一天的工作。

27年前,罗登华通过招工进入中建三局。“那时我刚刚二十出头,没想到这会成为我终生的事业。”罗登华告诉记者,自己最初是一名塔吊司机,慢慢从一台机器的机长,成长为整个项目、所有大型设备的机组长,一路摸爬滚打,一路高歌奋进。

2015年,中建三局研发的“空中造楼机”横空出世,改变了建造模式,也改变了罗登华自己。

“空中造楼机”全称为“超高层建筑智能化施工装备集成平台”,在全球首次将大型塔机和安全防护、临时消防、临时堆场等施工设备、设施直接集成于施工平台上,共用支点,同步顶升。“犹如一个设在空中的建筑工厂,可覆盖4层半高度,承载力达数千吨,能抵抗14级飓风。”罗登华解释道。

2014年,中建三局承建了西南第一高楼-绿地中心项目,其主楼将以468米的高度刷新西部地区建造“天际线”。在多方论证下,公司决定装备西部地区的首例“空中造楼机”。罗登华光荣地成为中建三局第一批、西南地区第一位机长。

“每一次的顶升中,若发生1度的细微水平偏差就足以引起油缸压力值巨大变化,而带来不可估量的风险。”安全,是罗登华的首要使命。为了让设备能平稳、安全地运行,他不分昼夜对设备进行操作和维修的学习总结,逐步做到对上万个零部件如数家珍。

同时,苦于国内没有现成的作业标准,罗登华结合维护与顶升经验,不断摸索完善各类操作要点,编制出通俗易懂的保养、操作的口袋书,逐渐成为“空中造楼机”操作层面的专用“武功秘籍”。他还通过师徒带教的形式,先后带出了30余名熟练掌握多种大型建筑设备操作的专业技术工人。

2021年12月,绿地468项目“空中造楼机”安全、平稳地完成了第98次、也是最后一次顶升,爬升至460米高空,标志着即将完成其历史使命。如今,随着项目塔楼节节拔高,罗登华已光荣升级为西南地区“水平最高的人”。今年“五一”节前夕,他荣获四川省五一劳动奖章。

陈传锐:专治疑难杂症的“飞机医生”

记者王旭实习生张洋海

榜样名片:陈传锐,成都航空有限公司飞机维修部ARJ21航线维修中队副中队长

榜样宣言:践行工匠精神,助力公司腾飞

检查诊治飞机各类疑难杂症,为飞行安全保驾护航……从业14年来,尤其是投身国产新支线客机ARJ21飞机项目的8年时间里,陈传锐多次带头排除重大疑难飞机故障,成为一名“医术高超”的“飞机医生”。

2019年6月,成都航空的一架飞机在满洲里西郊国际机场执行过站检查时,出现缝翼故障。一旦飞机起飞,该故障可能会影响航班运行,甚至导致飞机操纵困难、飞机结构受损等情况出现。现场维修人员反复排查,却始终无法判断出故障确切根源。正在哈尔滨出差的陈传锐闻讯后,第一时间赶往满洲里进行支援。经过10几个小时的排查诊断,他最终确认是机翼结构内部一处伸缩管的缝翼倾斜传感器导线出现故障,怀疑这种情况的出现可能是设计和材料问题所致。在排查机队其余10架飞机后,维修人员发现缝翼传感器导线均存在不同程度缺陷,后续厂家对此部件进行了设计优化,更换新部件后最终彻底解决了该问题。

“飞机维修工程师是一个技能高度集中型工种,不仅需要娴熟高超的维修技能,还要有创新思维适应新变化。”陈传锐说,一架民航单通道干线飞机由上百万个零件组成,随着使用年限增加,其零部件故障率也会随之上升。如何精确定位故障源,且让故障率维持在可接受的范围内?2020年至今,陈传锐牵头带领团队和维修控制人员一同运用机载QAR(快速存取记录器)系统,主动监控飞机重要系统的参数变化趋势,犹如人体健康状态诊断一般,在零部件出现故障或系统报警之前提前干预,采取措施,维修保养或更换零件,保证了飞行安全。

凭借高超技艺捍卫航空安全的同时,陈传锐还先后发表了  《基于故障树分析法的某型飞机刹车控制系统排故》《QAR数据分析在ARJ21故障诊断中的应用》等论文,编制了《成都航空ARJ21-700飞机航线维护经验汇编》,为成都航空ARJ21机队的发展和实现民航强国梦贡献了智慧和力量。

2017年,陈传锐荣获中国商飞ARJ21-700飞机示范运营保障先进个人称号;2022年,获评四川省五一劳动奖章。

唐飞:向世界展示灿烂的巴蜀文明

记者杨诚波

榜样名片:唐飞,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党总支书记、院长

榜样宣言:讲好巴蜀考古故事,让三星堆走向世界

4月16日一早,当记者在广汉三星堆遗址发掘现场见到唐飞时,他正在考古大棚里指挥团队对文物坑内的一件青铜器进行发掘。唐飞是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党总支书记、院长,在今年我省“五一”表彰大会上,被授予四川省五一劳动奖章。

在考古界,“考古劳模”还是个新鲜词儿。“说起劳模,印象中都是工厂里的产业工人,跟我们考古工作者差别比较大,我们考古就是和农民在田间地头‘挖泥巴’。”唐飞感慨道,考古工作者常年在野外工作,辛苦程度并不亚于产业工人。

有人说如今考古事业迎来了春天,站在了时代的风口。对此说法,唐飞说:“我们是遇上了一个好时代,从国家的支持、民众的关注,到各项高科技的运用,都达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高度,考古工作者必须对得起这个时代。”

上世纪90年代初,唐飞从四川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毕业,进入了江油县文管所任助理馆员,开启了他迄今30余年的考古事业。从初出茅庐的青莲窑遗址发掘,到勇挑重任的三峡库区、南水北调工程的文物抢救性发掘,再到后来三星堆、金沙遗址、稻城皮洛遗址的开挖,他在考古路上一次又一次突破并取得成绩,不断创造着四川考古新历史。作为三星堆发掘总领队,他主持开展的工作再次实证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组织开展的稻城皮洛遗址为世界级重大考古发现,填补了青藏高原旧石器考古的空白;主持四川石窟保护利用工作,充分发挥巴蜀石窟在人类文明交流互鉴中的作用……

“读高二时,学校组织我们看电影《北京人》,这片子就在讲北京人遗址的发掘,我当时觉得很有趣,后来填志愿的时候就填了川大历史考古专业。”唐飞说,“我觉得考古的最大魅力在于你永远不知道这一锹土挖开,会有什么样的惊喜。”正是这种不断发现惊喜的经历,让他乐此不疲,沉醉其中,在考古的路上一走就是数十年。让他一次次从泥土里、在惊喜中发现历史,一次次成功向世界展示灿烂辉煌的巴蜀文明。

裴向军:美美与共久久为功

记者雷琰

榜样名片:裴向军,成都理工大学生态环境学院院长、教授

榜样宣言:继续大胆探索、创新超越

“今天我们看到的九寨沟,历经四年生态修复已经盛妆归来。”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成都理工大学生态环境学院院长裴向军教授向记者分享了九寨沟震后世界自然遗产地生态修复背后的故事。

2017年,一场7.0级地震突袭九寨沟,27个遗产点中火花海遭遇重创,形成长40米、宽12米、高15米的决口,以钙华见长的湖水消失殆尽。修复刻不容缓!地震造成的次生灾害导致了其上下湖泊堤坝垮塌不断,一旦遭遇强降雨袭击,决堤风险陡增,严重威胁下游人民生命财产和景观景点的安全。

“世界级自然遗产地进行震后修复,这在世界范围内无先例可循,无路径可依。”面对这个世界级难题,我省于2019年启动实施火花海修复。裴向军和团队采用了振冲碎石固基、糯米灰浆筑坝、竹锚加筋护坡、本土植物绿化四个关键技术对火花海进行“补妆”。

“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是一颗未曾有人摘过的科学明珠。科研团队要做的就是以尊重人的生命价值为前提,用科学的方式去探索科学本身,做出生态环境与保护可持续发展的中国贡献。”裴向军回忆道。

面对普通设备在软弱淤泥层毫无用武之地的情况,他和团队特地调用填海使用的设备,用振冲碎石桩加固技术造基础。一个多月坝下“风云变幻”-打下425个梅花桩,填入湖底11000方碎石。每个桩体可承受400千帕,相当于每平方米扛起40吨外部压力。由于日常的建筑材料极易对环境造成损害,受古代传统建筑使用糯米浆液黏合砖石的启发,团队经过数次试验,研发出“环保明星材料”特殊改性糯米灰浆。“既满足了生态环保要求,有效抵抗了流水的侵蚀,也成功解决了材料在动水条件下快速固化的科技难题。”

同时,为破解火花海残余坝体溃决风险,裴向军和团队持续攻关,以竹材料代替钢筋,植入坝体,用糯米灰浆与钙华砂加厚残余坝体50多厘米,防止其进一步退化垮塌。再从坝体顶部打下1800多个梅花形注浆孔,注入糯米灰浆加固坝体。最后通过景观修复,利用本地植物恢复植被,高度还原地震前的景观与生态系统过程。

如今的火花海已涅槃重生,但裴向军和团队的使命并未终结。“我们将心怀‘国之大者’,持续开展火花海的监测研究,将科研成果服务于人民福祉和国家发展的伟大事业,切实践行人与自然和合共生的价值追求。”

王世祥:机勇骑手用24秒化险为夷

记者邓霞

榜样名片:王世祥,主职为攀枝花天香人和酒店管理有限责任公司厨师,兼职外卖配送员

榜样宣言:坚守初心,尽心尽力干好各项工作

4月23日21时30分许,王世祥刚从酒店下班回家,又马不停蹄地换上外卖服装,骑上电动车,开始了外卖送餐工作。王世祥今年27岁,是凉山州会东县人,2013年开始一直生活在攀枝花。他不仅是攀枝花某酒店的一名厨师,还是一名出色的外卖配送员。

每天21时从酒店下班后,王世祥便利用休息时间兼职送外卖,单量从几单到三十几单不等,直到次日凌晨。“算起来从事兼职外卖工作已经2年多了,虽然打2份工比较辛苦,但是我想多挣点钱,减轻一下家里的负担。”王世祥说。

2020年9月20日21时40分许,王世祥跟往常一样,接单后来到一家餐饮店门口等待取餐,在与骑手同事交换订单餐品时,他看到路边一辆私家车停放在斜坡型路段,车主刚下车,“无人驾驶”的车辆就开始在主干道公路上向下溜滑,车主正紧追其后。

看到这一幕,王世祥立刻帮忙追赶车辆。他几次尝试想进入车内控制车辆都无果,眼看车子就要撞到中央隔离护栏时,王世祥纵身一跃,跳进驾驶室,拉起手刹,刹住了车辆。此时,王世祥才发现车内后排竟然还有2名儿童。从发现车辆溜滑到刹住车辆,王世祥仅用了24秒便成功化险为夷。为了继续赶送外卖,王世祥未留下姓名就默默离开了现场。

“事情就发生在一瞬间,当时一心想刹住车,顾不上多想,更没有考虑到危险。”王世祥回忆说,救人之后,他没有将这件事向他人说起,“我觉得这就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慢慢都淡忘了。过了几天,还是同事在网上看到新闻,告诉我在网络上火了。有很多网友点赞,对送外卖这份工作表示理解,我觉得很欣慰。”

王世祥的先进事迹不仅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也获得了众多荣誉。王世祥所在的公司了解情况后,向他授予“先锋骑手”称号,并予以10000元奖励。2021年11月他被授予攀枝花市东区“见义勇为公民”称号;2022年1月被授予攀枝花市“攀枝花好人”称号;2022年3月评选上“四川好人榜”;2022年被授予四川省五一劳动奖章。

本版图片均为受访者供图

编辑:WY

相关新闻

四川维客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3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14000428号-1 互联网新闻登载服务许可川新备13-000057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总)网出证(川)字第01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1120180009
非本网原创图片来自网络,未标明版权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