纤肩担责,脱贫攻坚不惧难

2020-06-23 15:32 来源:经济日报 分享到:

  芒种时节,在燕山深处的河北丰宁县黄旗镇根营村,刚刚搬进移民新居的62岁村民李长安站在自家窗前看着满山苍翠的庄稼和植被。他说,“离开深山的危房,搬进三室一厅的楼房,我们两口子又都进了村里的大棚打工,一个月还有5000元左右的收入”。李长安告诉记者,家里能有这样的转变,靠的是村里有一个党支部,有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刘佩仿这样的带头人。

  外来媳妇接重担

  城根营村位于丰宁县城北部25公里的平顶山脚下,由于气候寒冷、土地瘠薄,村民们的基本生活来源主要是靠天吃饭的粮食种植,一直是丰宁这个国家级贫困县的重点贫困村。

  城根营村妇女主任徐尚兰说:“我在城根营生活了40多年,觉得这里最难熬的就是两件事,一是生活苦,2011年全村人均收入仅有2600元,全村978名村民中有630人是贫困人口;二是环境差,村里所有巷道都是泥土路,两边还堆满了柴火、垃圾,真是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脚泥,四季有臭气……”

  2011年,城根营村村委会换届选举,村民们盼望选个能人来当家,好带领大家奔小康,于是他们的目光一致投向外村嫁过来的年轻媳妇刘佩仿。 1979年出生的刘佩仿是城根营邻村的姑娘,大专毕业后一直在北京工作,后返乡嫁到了城根营村,之后她带着家人开商店、跑运输、种植出口萝卜,成了远近闻名的致富能人。

  经过大家的劝说,一心想让乡亲过上好日子的刘佩仿最终同意参选。“既然大家愿意推选我,那就是相信我,我也绝不辜负大家对我的期望。”刘佩仿最终以高票当选城根营村第一位女村主任。

刘佩仿(左)在大棚与村民查看西红柿种植情况。 (资料照片)

  刘佩仿上任后的第一个想法就是改变村容村貌,让村民有个良好的生活环境。第一步改造扩建街道。要完成这项工作,首先是拆除相应农户的院墙、圈舍。然而,拆墙动土,村民要拆迁赔偿可难住了村委会。能不能实现无偿拆迁,刘佩仿决定先从自家拆起。自己家院墙拆掉之后,她立即把目标瞄向婆婆家。

  “我找你回来当村主任,啥光还没沾上呢,你倒要先拆我的院墙。”看到儿媳妇要拿自己开刀,婆婆一下就火了。

  “妈妈呀!当初,可是您老人家让我回村带领大家共同过好日子的,现在连您都这样为难我,以后的工作该咋干呀?”

  做了几天的工作,婆婆终于点了头。而刘佩仿的行动赢得了全村群众的认可,大家心甘情愿地按照标准拆除院墙,硬化街道。

  经过几年的发展,城根营村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硬化街道7800平方米,安装路灯58盏,维护村堤坝860米,古朴典雅的村标、新砌的虎皮墙、深受欢迎的露天戏台、漂亮温馨的幼儿园……一幅崭新的农村画卷徐徐展开。

  中心村的环境好了,让村民们有了实实在在的归属感。然而,城根营村位于狭长的石趟沟中还有两个自然村,40多户村民分布在方圆十几公里的山坡上,村民们出山、吃水、就学都有很大困难,要想帮助他们尽早脱贫致富,改变生产方式和生活环境是关键。

  2014年村党支部改选,已经被村民认可的刘佩仿当选村党支部书记。刚一走上岗位的刘佩仿,立即筹谋起了这件事。通过集思广益,村里决定在主村北边规划建设6栋计划投资1500万元能容纳200户的幸福新居。

  2016年,这项工程开始施工,2018年底陆续竣工交付使用。在这800多个日日夜夜中,刘佩仿几乎不分昼夜地泡在工地上,让工程质量和工程进度双双得到保证。截至目前,已经有191户村民住进了三室一厅的楼房。

  敢闯敢试走在前

  要脱贫,发展致富产业是关键。村民任玉臣以前一直在外务工挣不到多少钱,2015年,他决定在村里承包5个大棚搞种植。结果当年他就挣了10万元钱,几年下来他已积攒了几十万元。

  如今,在城根营村,每一户村民都像任玉臣一样,享受到了大棚种植带来的红利。

  2014年,村里打算借助扶贫政策建大棚,但投资风险却让村民们不敢行动。“一个大棚四五万元的投资,要是赔了咋办?”村民们提出了各种疑问。

  面对僵局,刘佩仿果断说:“村里大棚大家放心搞,如果赚钱了,所有建棚户按照投资比例分收益,赔钱了,我们村两委成员全承担,不让你们有一点点损失!”刘佩仿带头拿出10万元,村班子其他成员每人拿出3万元。看着村干部义无反顾地为村民谋出路,村民开始响应起来。

  村里第一批大棚在村两委会成员的带动下开建了,当年每棚的收益就超过了2万元。村民刘建春是第一批响应号召建棚的一员。他说,年底当他拿到4万多元现金时,感觉就像做梦,这相当于他过去种地收益的20多倍。

  村民们终于放下思想包袱,全村掀起了蔬菜大棚建设的热潮。每个自建大棚每年有了2万元的收益。村干部们顺势提出了“一户带四户,共走致富路”的扶贫机制,每个设施蔬菜大棚的承包人必须带动4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当年新建的20个大棚带动了80户贫困户。

  从小棚到大棚,从冷棚到暖棚,从种一季到种四季。截至目前,全村设施大棚面积已经超过了248亩。而刘佩仿本人为了帮助农民们尽快致富,先后从自家拿出70万元积蓄,为全村群众垫付投资。

  村集体资产总额从零起步,截止到2019年底已经达到1300万元,且每年还有30万元的持续性收入,村民人均年纯收入更是达到了6000多元。

  爱心传递暖人心

  2019年7月21日,大雨夹杂着狂风袭击了城根营村。当别人忙着在家避雨的时候,刘佩仿却带着村干部们冒雨走访困难群体。

  近70岁的牟庆禄老人独居多年,日子过得十分困难。牟庆禄告诉记者,村干部对他这样的五保户可上心了,每当遇到刮风下雨、冰冻下雪的天气,刘佩仿都会带着村干部到家里来查访,看看房屋漏不漏雨,透不透风。不仅帮助他申请了低保,还借助县里危房改造政策,组织村里人把他家房子修葺一新,还帮他打了一眼机井以方便饮水。

  除了对村里的孤寡老人精心照顾,她对遭遇意外事故的群众也会在第一时间提供援助。2017年的一天,刘佩仿正在镇里汇报工作,她的手机一遍遍地响,接通后才知道,村里30多岁的梁树平出了车祸,腰椎粉碎性骨折,刘佩仿立即赶到医院。先不说这日子以后咋过,就眼前的医疗费梁树平一家也难以承受。刘佩仿把身上仅有的1000元现金留下来,并对梁树平的家属说:“你们放心治病,钱的问题我回去想办法。”

  回村后,刘佩仿不仅联系解决医保报销问题,还号召村民伸出援助之手,事发后第3天,刘佩仿把6000多元捐款送到梁树平家属手中。

  这些年,村党支部倡导在全村进行“文明家庭”“致富能手”“美丽庭院”等各种先进典型评选,表现突出的大力表彰,大大激发了群众向善、向美、向上的内在动力,培育了优良村风民风,村里先后涌现出先进典型131户,共计393人。

  村里还结合八一建军节、九九重阳节,组织全村群众开展集体活动,让大家欢聚一堂,共叙爱国情怀,同感父母恩德,教育大家爱国敬老,知恩图报。

  “打赢脱贫攻坚战役,改善农民群众生活,我们已经取得了一些成绩,下一步,我们将认真落实各项新部署新要求,力争在两三年间让村民的纯收入再翻一番,真真正正过上好日子,不让一个贫困户返贫!”刘佩仿信心满满地说。(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宋美倩 通讯员 韩春明 咸立东)

编辑:RW001

相关新闻

四川维客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3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14000428 互联网新闻登载服务许可川新备13-000057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总)网出证(川)字第01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1120180009
非本网原创图片来自网络,未标明版权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