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发明抗“疫”在一线

2020-04-08 14:43 来源:中工网 分享到:

  在武汉泰康同济医院感染二科发药的护士刘群穿戴着一套与众不同的装备:在她厚厚的防护服外,从肩部到腰间还挂着一条透明胶带,看着就像是战士身上背的“子弹带”。

  刘群是从陆军军医大学重庆新桥医院来驰援武汉的,目前仍在武汉坚守。她这个特别的“子弹带”是护理小组组长陶俊的创意。

  由于科室收治的患者中大部分是伴有不同基础疾病的老年人,平时常用的口服药多达40余种,医护人员短时间很难将它们一一记住。为解决这一难题,陶俊想出了这个办法:用上下两层透明胶带,将药丸和标注了药品信息的小纸条一起“粘”在中间,形成透明的药品“标本库”,医护人员和患者需要查询相应药品信息时可以一目了然。

  像“子弹带”这样的抗疫“发明”,他们还有很多。

  同样也是发药环节,护士郭楠在组长的启发下开动脑筋,发明了一个叫“爱心便当”的药品发放盒。

  郭楠介绍说,最初全科几十位患者一天的所有药品都放在一个大盒子里,药袋多且无法固定,导致发放时很乱,药品容易从药袋掉出,需要多次核对药品,大大降低了在红区发药的效率。

  来自麻醉科手术室的郭楠受到日常手术室各种器械和药品分类盒启发,就地取材把废弃盒子里的泡沫掏空,增大空间放置药品袋,还将各护理小组和患者床号标注在盒子上,外层贴上彩纸和桃心,增强盒子辨识度。

  这个发药盒投入使用后,在红区为患者发药的效率明显提高。患者们初看见五颜六色的盒子时好奇打探,郭楠都会笑着说:“这是我们为大家准备的‘爱心便当’,你们吃了药身体好得快,就可以早点出院啦!”

  撕胶布为患者固定留置针是日常护理中最平常不过的一个小操作,而对于在隔离病区穿着防护服、戴着厚厚几层防护手套的护士来说就好比“老人家穿绣花针”。

  最初在隔离病区上班因为这件小事耗费不少时间的护士李伟说:“隔着几层防护手套,指甲根本感觉不到胶布断头,视线也难以穿透起雾的护目镜和面屏找到胶布断头,往往还需要向患者求助撕胶布……”

  为解决这一操作难题,一个可乐拉环打开了李伟的脑洞:给拉环拨片左右边缘缠绕上胶布,只保留前段开口。操作时将拉环套在手指上,前段开口犹如附加的一只“金手指”,轻轻一刮就能挑起胶布边缘。

  除了用一个个实用小发明为抗疫助力,他们还不断总结临床中发现的问题,用科研思维谋求更好的解决方法。

  陶俊介绍,危重症患者往往需要静脉输液治疗,医护人员穿着多层防护装备,进行静脉穿刺是一种很大的挑战。他总结实战经验后申报了一项新技术,旨在推广一种除开传统盲穿进行外周静脉穿刺的方法——利用B超机辅助行外周静脉穿刺。该方法在对危重患者进行静脉穿刺时,所需时间大大降低。

  护士刘春雨在消化内科工作了15年,有着丰富的临床工作经验和论文写作能力。通过一段时间临床实践她发现,60岁以上的新冠肺炎患者中具有营养风险的比例高于60岁以下患者,说明年龄因素对患者的营养风险具有很大影响。这可能是由于年龄较大的患者器官功能衰退,体质相对较差,因此在营养干预护理中需要对老年患者额外关注。

  在刘春雨的研究设计中,将采用单中心前瞻性研究的设计方案,前瞻性收集实施胃肠内营养(EN)的新冠肺炎老年患者临床特征、EN、基础疾病以及相关混杂因素等信息,通过相关研究为新冠肺炎患者的EN实施和深入研究提供循证医学证据和线索。

  科室主任徐智说:“在抗疫一线就是要适应‘战时’条件,发挥主观能动性,就地取材解决问题。正是这样一群‘发明家’,把科学、规范、舒适、温馨的诊疗带给了患者。”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李国 通讯员 曾理

编辑:RW001

相关新闻

四川维客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3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14000428 互联网新闻登载服务许可川新备13-000057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总)网出证(川)字第01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1120180009
非本网原创图片来自网络,未标明版权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