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普强:给“深海勇士”装上大脑

2019-07-22 12:12 来源:中工网 分享到:

爱和执着让祝普强从普通科研人员成长为“科苑名匠”——

【爱国情 奋斗者】给“深海勇士”装上大脑

  祝普强在查阅资料。资料图片

  全程参与研发我国第一台“蛟龙”号7000米深海载人潜水器,领衔研发我国第二台“深海勇士”号4500米载人潜水器控制系统……中科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祝普强常说自己是一个幸运的人,大学一毕业就能从事自己热爱的机器人研发工作。

  把热爱转化成对事业的执着追求,祝普强迸发出强大的力量。从业以来,他先后获得中国科学院十佳“科苑名匠”、中国科学院贡献奖、中国科学院第三届优秀科技人才奖等荣誉。

  “动画片《变形金刚》算是启蒙老师,让当时还在上中学的我对机器人有了一个模糊的概念。”接受《工人日报》记者采访时,正当不惑之年的祝普强回忆说,小时候自己就有一个理想:长大后研发机器人,亲手制造出中国的“变形金刚”。

  1998年,祝普强参加高考,填志愿时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机械工程与自动化”专业。

  2002年7月大学毕业,祝普强进入中科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工作。这是一家研究机器人技术的科研单位,已故所长蒋新松享有中国“机器人之父”的美誉。

  2008年,祝普强参加“蛟龙”号7000米载人潜水器海试。“因为晕船严重,只能勉强喝粥,7天时间瘦了5公斤。”祝普强如此回忆第一次参加海试的情形。

  在海试过程中,当时只是一名普通科研人员的祝普强,让人惊喜不断。他观察发现,支撑船域网的水面支持系统可以解决潜水器水面指挥的问题,很快他就把“蛟龙”号水面指挥系统开发了出来。由于工作出色,在“蛟龙”号海试结束后,祝普强被评为“蛟龙号载人潜水器7000米级海试先进个人”。

  2014年,4500米载人潜水器立项,祝普强担任了控制系统负责人。他带领新成立的载人深潜技术装备部全体成员,为保障可以按时总装联调,加班成为常态。

  2017年2月3日,大年初七,总装联调开始了。祝普强带着研发团队成员南下,前往无锡702所参加“深海勇士”号载人潜水器的总装联调工作。

  “深海勇士”号是国产化率超过95%的一台载人潜水器,设备面临着非常严重的兼容性问题。同样的接口,同样的原理,同样的设计,在之前的潜水器上验证通过的方案,在系统集成情况下却遇到了之前没遇到的问题,需要解决大量的带入性干扰问题。梳理故障、排查问题、修改方案、加工制造、仿真调试、实机验证……十几个人的团队,每天工作超过16个小时,有时为解决一个关键技术问题,就得昼夜奋战。

  作为控制系统负责人,祝普强的压力不言而喻。承担着大量控制软件开发工作的他,除了和大家一起进行总装联调试验外,每天晚上还要写工作日志,总结、分析一天的工作。“当时,一天只能睡几个小时,满脑子都是‘深海勇士’号研发的一个个细节。”祝普强回忆道。

  经过几个月的奋战,总装联调结束了。经过水池试验,2017年8月16日,“探索一号”支持母船载着“深海勇士”号和海试队员驶向中国南海,开展“深海勇士”号海上试验。

  50米、300米、1000米、3000米、4500米……从8月16日海试启航到10月3日,除去5天防台风、10天航行时间,“深海勇士”号在34天有效作业时间里下潜28次,完成了整个海试内容。

  途中,9月23日、27日,祝普强两次随载人潜水器下潜。深海中是黑色的,通过潜水器的光能看到10米左右。“当时的心情,是紧张?兴奋?”面对记者的追问,祝普强说都没有,只有一个科研人员对自己研发产品的细心体验和冷静思考。

  随着“探索一号”停靠三亚救捞局码头,历时49天的“深海勇士”号载人潜水器海试顺利结束。而这对于祝普强来说,意味着又一项新任务的开始。(顾威 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刘旭)

编辑:RW001

相关新闻

四川维客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3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14000428 互联网新闻登载服务许可川新备13-000057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总)网出证(川)字第01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112018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