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时间返岗,这是规矩——民警老王抗震救灾记

2019-06-26 15:24 来源:新华网 分享到:

   新华社成都6月24日电 题:第一时间返岗,这是规矩——民警老王抗震救灾记

  新华社记者吴光于

  长宁“6·17”地震第六天,平时说话“基本靠吼”的老王,已经几乎“吼”不出声。

  今年55岁的王玉杰从警已经34年,作为珙县巡场镇派出所的社区民警,他和老百姓打了一辈子交道。街坊邻里遇到难解的疙瘩,只要老王一“开腔”,保证管用。

  6月23日,王玉杰在四川珙县一处地震安置点内执勤。 新华社记者 薛玉斌 摄

  可是就在2017年,这位有着“国防身体”的老民警却被查出了喉癌,去年做了声带切除手术,前后接受了28次放疗。平日里声如洪钟的老王,现在身体大不如前,说话得使出很大的力气,声音却微弱沙哑。

  坐在已经裂缝的巡场镇派出所二楼的办公室里,他一脸疲惫,桌上放着一个大水杯,咽喉部位手术后留下的伤疤分外刺眼,说不了几句话就得大口喝水。

  6月17日晚上快11点时,忙碌了一天的老王正准备洗漱睡觉,突然感到一阵猛烈摇晃,“震感比‘5·12’那次还强”,家里的东西洒落了一地,顾不上收拾,他带着爱人冲出了家门。楼下站满了惊魂未定的人,路上也一度出现了交通拥堵,老王把爱人托付给弟弟一家,自己直奔派出所。

  “发生重大事件,第一时间返岗,这是规矩。”他说。

  6月23日,王玉杰在四川珙县一处地震安置点的帐篷内与同事交流。 新华社记者 薛玉斌 摄

  当晚,老王被分配到白皎社区执勤。这里过去是一个煤矿,有很多年代久远的老房子,老王曾经在当地派出所工作多年。下车后第一件事就是了解人员伤亡情况。顺着居民居住区走了两公里,沿路询问,得知没有伤亡,老王松了口气。

  接下来,他一边安抚着大伙的情绪,一边协助他们选择临时安置点,一夜未眠。次日一早,老王继续到一个搬迁小区走访。当天珙县下起了大雨,老王不停叮嘱大家防火防盗,协助安置点分发物资。

  “老百姓说,看到我们穿制服的人,心里就踏实了。还有人不停劝我,嗓子都这样了,少说几句话,心里特别感动。”他说。

  地震使珙县公安局办公楼也受损严重,记者从一楼走到五楼,每一层都有掉落的碎片,一处外墙和承重墙相接的地方,每往上走一层,缝隙就越大,巡场镇派出所的办公楼也被拉出了长长的裂缝。

  6月23日,王玉杰在四川珙县一处地震安置点内与群众交流。 新华社记者 薛玉斌 摄

  6月22日,距长宁地震已经过去了5天,连日来睡眠总共不足20个小时的老王第一次回家。厨房里的调料洒了一地,屋里一片狼藉,正在收拾的当口,又地动山摇起来,澡没有洗成,家也没有收拾完,老王又匆匆返回了派出所。

  连日的余震让爱人心惊胆战。“当年‘5·12’地震时,她一个人在家,看到家对面的医院摇晃得厉害,阴影多年都没散去,这一次又被吓到了。”考虑再三,老王让爱人去重庆找儿子。

  去年喉癌手术后,医生反复叮嘱老王,一是不能熬夜,二是因为放疗不能晒太阳,三要尽力少说话。可是这些日子,他将这些叮嘱忘得一干二净。“现在最大的心愿就是好好睡一觉。但我是警察,穿了这身衣服,就要对得起这两个字啊。”

  老王并不孤独,灾难面前,“将危险留给自己,将安全留给大家”是公安民警共同的坚持。连日来,抗震救灾的第一线,时刻都能看见一批身着警服、带着党徽冲锋在前的人。他们迎着余震、冒着风雨始终坚守在点位值守、街面巡逻、交通疏导、办证服务的平凡岗位上,确保着灾区社会秩序稳定。

  24日的珙县,又下起了雨。“今天我要执勤到夜里12点。”老王整了整衣服,又向着安置点出发了。

  6月23日,王玉杰(右)在四川珙县一处地震安置点内执勤。 新华社记者 薛玉斌 摄

编辑:RW001

相关新闻

四川维客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3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14000428 互联网新闻登载服务许可川新备13-000057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总)网出证(川)字第01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112018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