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相起:从农民工到 集团专利第一人

2019-05-31 15:10 来源:中工网 分享到:

 从农民工到 集团专利第一人

——记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唐山德龙钢铁有限公司生产准备工段长郭相起

  说起唐山市德龙钢铁有限公司生产准备工段长郭相起,那可是“鼎鼎大名”:同事们心中的“发明大王”,集团公司“专利第一人”,不久前,他更是获得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章,12年时间里,郭相起用自己的努力和责任心,为企业创造着财富,更为自己赢得了掌声。

  见到郭相起时,他正与工友们研究技术革新项目。每天除了基础工作外,攻关技术革新是郭相起每天惦记的大事,最近他带领创新团队的几名业务骨干就线材生产设备吐丝机内的螺旋状吐丝管分段安装技术进行研发,通俗来说就是提高易损件吐丝管的安装速度,提高线材生产的作业率。

  说起第一次研发,腼腆又不善言辞的郭相起告诉记者,其实,他的第一次研发也是在“吐丝管”上开始的。2013年,他注意到线材生产过程中吐丝管的耗材量大且寿命低,作为工段长,他与领导商量后开始了独立研发,通过反复试验和校对,高速线材吐丝管自吸式气雾冷却装置诞生了。郭相起告诉记者:“通过气体冷却的流动,自吸水形成了水雾冷却,这项发明投入使用以后,把我们生产工艺备件吐丝管,在寿命上提高了一倍,消耗上降低了一半。”

  线材连轧活套台辊轮装置在线材生产环节消耗很大,几乎两天就需要更换一次,为此,公司领导伤透了脑筋。一是耗材消耗量大,二是费时费工还耽误生产,三是这个装置影响产品尺寸及质量。当领导将此项技术革新问题交给郭相起时,他义无反顾地接了下来。

  “当时也有很大的压力,毕竟是第一次,谁也不知道革新会不会出现扭转,但是不革新就是面临着这么多问题。特别感谢公司及分厂领导的鼓励,给了我犯错的机会,才迎来了成功的曙光。”谈到当时技术革新时面临的问题,郭相起对公司、对领导的感激还溢于言表。

  在他的不断努力下,经过无数次的失败与改进。郭相起利用废旧轧制辊环改进的活套辊轮装置最终获得成功,改进后的装置使用寿命由原来的两天增至一年。后来,该项目获国家专利局授权实用新型专利,唐山德龙两条生产线年节支70万元左右。

  有了一次次的成功,郭相起在研发创新上的干劲儿更足了。凭着“办法总比困难多”的劲头儿,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成为郭相起工作的主线。2012年,一种用于棒线材连轧活套台的碳化钨辊轮装置;2016年,一种能够控制不平衡力方向的离心驱动装置;2017年,一种轴类零件外圆锥面抛光装置;2018年,一种砂土除锈机、一种圆锥孔内壁抛光装置等相继获得国家实用新型和发明专利。多年来,他和他的工作室累计取得国家专利10项,取得创效显著的技术革新成果12项,成了名副其实的创新达人,年创效约300万元。其中郭相起6项发明专利及技术革新年创效达到110余万元,截至目前累计减少耗材800余万元、避免事故经济损失达1000万元以上。

  尽管成绩斐然,但对于工友们来说,没有架子、踏实肯干的郭相起依然是亦师亦友的好师傅、好大哥。工友高庆涛这样评价他:“我们工长技术一流,带领我们技改时无私地把他所有的技术、知识教给我们,平常加班加点,干在我们前边,带着我们深入一线研究探讨,为德龙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郭相起在技术攻关、技术创新方面成绩突出,先后荣获唐山市“能工巧匠”、唐山市“劳动模范”、河北省五一劳动奖章,2019年被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在80后的郭相起看来,荣誉不仅是动力,更是未来不断加压奋进的号角,“作为企业的一名员工,我不仅要在业务技能上钻研,还要不断地学习,补充新知识,做好员工的带头人,当好传帮带,为企业高质量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文/图 记者赵伟龙

编辑:RW001

相关新闻

四川维客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3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14000428 互联网新闻登载服务许可川新备13-000057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总)网出证(川)字第01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112018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