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桂珍:办好乡亲们心尖尖上的事

来源:山西日报 作者:

发布时间:2018-02-09 08:00

 还是那条沟,还是那条路,还是那个村。半年不见,段家湾村旧貌换新颜,有一种熟悉的陌生感。坐北朝南的山坡上,14户人家住上了新房子。

刘桂珍(右二)和乡村干部在新盖的村委会门前。 本报通讯员摄

还是那条沟,还是那条路,还是那个村。半年不见,段家湾村旧貌换新颜,有一种熟悉的陌生感。坐北朝南的山坡上,14户人家住上了新房子。石墙青瓦,重檐高脊,远近高低,错落有致。村前,曾经欢腾的峪河冰瀑如带,80多亩青葱的松苗地旁是整修出的10多亩格式水田,2600多米的U形渠游移其间。村里引来了山泉水,新建了生态公厕、油松匝道。一湾之内,粗砺的红色花岗石砌高墙如雕刻一般,顶戴黛瓦青砖,间有漏窗,健身器材棋布,花台园圃穿插,槐林虬枝写意。轩敞的村委会左右分别是医疗室和文化室。自称“几辈子都没盖过这房子”的老人郭治恭兴冲冲对记者说:“比村容村貌变化更大的是干部群众的精神面貌。”

作为新当选的省人大代表,腊月十五晚上,刘桂珍顶着那个大红月亮,坐长途汽车赶回家乡。对于脱贫攻坚,她有了新的谋划;对于美丽乡村建设,她有了雄心。2月1日,围坐在村委会的铁皮炉子旁,她深有感触地说,坐在段家湾看,变化很大。和全省发展势头对比,差距很大。如果说,以前的想法是不掉队,那么今后的目标是争上游。办好乡亲们心尖尖上的事,还得撸起袖子加油干。她给炉子里添了块炭,习惯性地从随身带的包里拿出小本本,描摹出村里的致富经、产业路。

党的十九大指明了航向,段家湾村最宝贵的资源和财富,一是老一代共产党员留下的艰苦奋斗、不屈不挠精神;二是新时代“一颗颗被捂热的心”。特别是刘桂珍以榜样的力量汇聚成新的能量,让发展的步子更实、更快。在上级部门支持帮助下,这个大山深处的小村子人居环境改善,实现整村面貌提升,用3个月时间,打造出具有山水田园风格的特色民居。全村低保、医保也基本实现了应保尽保。住得舒心、看病暖心、念书宽心,这些做到了,才是好日子的开始。靠山吃山,就要有绿水青山。今年,他们首先瞄准680亩坡耕地还林还草,每亩可获得补助1500元,总计100多万元。

不忘本色,打好底色,增添颜色。在段家湾人眼里,好山好水好风光,就是发展的本钱。春天踏青观野花,夏天避暑玩漂流,秋天采摘竞攀山,住新家、吃新鲜饭菜,搞乡村旅游,就是未来远景。而漫山遍野的中草药、汩汩流动的山泉水,老人们精致的编织手艺,是待开发的资源。由名人效应放大到名村效能,段家湾村正力争成为五台山下新的景点景区。

瞄准长远的,抓住眼前的,做实当下的。刘桂珍林木种植专业合作社也越干越红火,他们采取“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吸引全村19户村民搞起了育苗业,松青柏旺,发展到80多亩,成为村里的摇钱树。与此同时,作为“传家宝”的野生中药材,从上山采摘到苗圃种植,面积扩大到50多亩,成为新的致富门路。

刘桂珍告诉记者,乡亲们叫我四女,对于沟里的老人,我是他们的小棉袄,对于沟里的年轻人,我是挡风遮雨的老棉袄。虽然是知天命的年龄,但我不信命,要和乡亲们心贴心、共命运。

人生能有几回搏?在段家湾村,为了乡亲们所追求的幸福生活,她从青春年少到满头华发,从母亲的女儿到女儿的母亲。让她依依不舍的是这里的山山水水,让她念念不忘的是父老乡亲的深情厚爱。因为山区缺医少药,她断了上大学的念头,挑起了赤脚医生担子,一干就是39年。因为没有带课老师,她收束自己远飞的翅膀,当了29年乡村教师。因为山村穷家难当,没个领头雁,她把自己的命运和大山连在一起,把个人的追求和乡亲们的需求绑在一起,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一肩挑直到今天。

过去的一年,刘桂珍被省委组织部命名为全省优秀村党组织书记,被人力资源部、国务院扶贫办授予“全国脱贫攻坚模范”,在刚刚闭幕的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上,她积极建言,保障乡村退休医生待遇,让他们安心传承技艺。乡亲们嘱托的件件事情,都搁在她心尖尖上,奔走鼓呼。刚回村,她惦记着访贫问寒,操心着那些孤寡老人们过年能否吃上热腾腾的饺子,住在暖洋洋的屋里。

还有一件高兴事,刘桂珍的二女儿去年考上了山西农大,这两天快放寒假了,她说,又多了个帮手。

阳婆红彤彤的,天格外蓝。送出村头,刘桂珍握着记者的手说,过了年再来,变化会更大。(本报记者班 彦钦)

(编辑:RW001)

相关阅读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