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书记”的对账单

2018-01-31 08:17 来源:经济日报 分享到:

“现在苏北的社会经济发展快了,过去的贫困村如今变富了,也变美了。”来自苏北灌云县的两位驻村“第一书记”、江苏南京扶贫干部戚国义和王松告诉记者,这些天他们正在找村干部商量扶贫提档升级的事,通过办实事、办好事,真正让乡亲们走上富裕之路。

2016年初,戚国义和王松带着省里扶贫攻坚的任务,分别来到苏北灌云县的盐河村和黄杨村任“第一书记”。两个村都是苏北典型的贫困村,盐河村437户2254口人,建档立卡低收入家庭有82户,2015年村集体经济收入5.6万元,村负债率高达80万元;黄杨村750户4610人,低收入家庭有147户。这是他们进村时拿到的一组数字,也是他们扶贫生涯的“原始账单”。

初到村里,怎样才能将脱贫致富的欠账补上?如何将老百姓带上发展快车道?这是“第一书记”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第一书记”通过挨家挨户走访,与老乡们拉家常、找“穷根”。出行难、看病就医保障难……一个个涉及民生的问题源源不断被收集上来。“要将这一件件待办的实事记在我们扶贫的账单上,作为两年内精准扶贫的‘突破口’,逐条攻破,向村民们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两位“第一书记”首次向村民立下誓言。

今年初,戚国义、王松的扶贫账单上又多了一项内容,打造村里“内衣工业园”。内衣产业是东王集镇重点发展的特色产业,“第一书记”积极引进资金,筹建两个内衣生产标准化厂房,预计该项目建成后不仅收益可观,还可以带动近百名村民在家门口就业。“第一书记”的身影时常出现在精准扶贫项目上,扶贫账单上的任务也逐渐被销号,这让村民们看到了致富希望,亲切地称他们为“扶贫书记”。“‘扶贫书记’为兑现手中的对账单,兢兢业业,那些曾让我们心酸的旧账变成了村民们看得见、记在心的幸福账单!”原盐河村党支部书记吴白玉感慨地说。

两年来,“扶贫书记”拓展“企业+村”的发展模式,集资近500万元,建设集家庭农场、农家乐、油菜花观赏、餐饮娱乐于一体的城郊休闲乐园,每年可增加村集体收入5万元至10万元;成立土地股份合作社,鼓励农民以地入股,新建标准钢架结构大棚8栋,种植樱桃、油桃等水果,为村集体增收近10万元;建立了200kW光伏发电站,可为村集体增加收入12万元……这一组组数据,描绘着盐河、黄杨两村脱贫发展的变迁史。“这些是我和戚国义两年帮扶工作的对账数字,每当看到乡亲们的幸福笑脸时,我们真的很欣慰。”王松说。(本报记者王宝会 通讯员 孙 军)

编辑:RW001

相关新闻

四川维客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3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14000428 互联网新闻登载服务许可川新备13-000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