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效峰挂帅农字头上摘金豆

2017-07-21 08:33 来源:银川晚报 分享到:

在李效锋的带动下,设施农业已经成为和顺新村移民群众的“摇钱树”。记者詹思佳摄

“正源南街有个绿化的活儿,一天80元,男女不限,谁去?”尽管是周末,李效峰依然在微信群里为村民们张罗着外出务工的事。他告诉记者:“和顺新村离城近,进城务工,已经成了村民的‘铁杆庄稼’。”

2011年,25岁的李效峰通过选聘到银川市金凤区和顺新村任职。从村民口中的“学生娃娃”到现在人人都竖大拇指的“小李书记”。6年来,在他的带领下,全村人均年收入从当初的3000元增长到2016年底的近万元。

QQ卖瓜让大伙儿对这个毛头小伙儿另眼相看

“来个毛头小伙,能干个啥,估摸着砖都搬不起来,怕是不行吧?”2011年,刚到金凤区良田镇和顺新村时,村民们心里凉了一大截,让他带着大家脱贫,村民心里都没底。

“不仅村民心里没底,其实我心里也没底。”李效峰说,刚刚大学毕业的李效峰来到和顺新村后,首先需要适应的是有别于城市的生活习惯和生活环境。同样是大学毕业生,李效峰的同学有些已经是每天在办公室里吹空调的白领,而他面对的是田间地头的庄稼和泥土。

“心里落差肯定有,但是看到村民的生活我认为这份工作值得我付出。”李效峰回忆道,2011年,和顺新村人均年收入仅有3000多元,相当于有些白领一个月的收入。李效峰带领村民尽快致富的愿望愈发迫切,通过无数次实地走访,根据村情和移民志愿,李效峰和党支部决定实施设施农业种植和劳务输出两条腿走路的发展思路。

然而想法是好的,但是要落实到行动上,李效峰还要赢得村民的信任。2012年4月下旬,和顺新村移民搬迁后种植的头茬吊瓜丰收了,可因为没有销售经验导致滞销。“当时看到村民的吊瓜卖不出去我也很着急,偶然间看到有人从网上帮村民卖滞销蔬菜的消息,我就想能不能也试一试。”

说干就干。李效峰通过自己和朋友的各个QQ群发布吊瓜销售信息,四处联系买主。一个多月时间,260吨吊瓜销售一空。这件事情成了李效峰赢得村民信任的契机,从此大家对眼前这个毛头小伙子另眼相看。

各干各的行不通,抱团出击,探出两条致富路

“以前大伙都是各种各的,种植水平不一样,销售渠道也不通畅,有时赚钱有时赔钱。我就想着能不能成立一个合作社,把大伙组织起来,抱团取暖,规模化种植。”2012年8月,在李效峰和村民的共同努力下,银川市金凤区锦顺绿色果蔬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正式成立,当地种植大户带领群众示范种植150栋温棚红树莓、50亩山东大葱,通过合作社架起了“农户种植”与“市场销售”之间的桥梁。2012年~2013年,合作社联系蔬菜商贩销售瓜菜共300多万斤,实现移民收入150多万元。

同时,李效峰牵头成立了“和顺新村劳务协会”,提供劳务就业信息,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劳动技能订单式培训,重点培训挖掘机、铲车、电焊工、保安、家政、餐饮服务等,当年就安排450多人实现就业。安克州是和顺新村的劳务经纪人之一,现在有几十位村民跟他一同外出务工。“今年,我们想加大劳动技能培训的力度,多学些技术,外出打工工资也高一点。”

为困难群众量身订制的就业渠道越拓越广

“致贫原因主要有七大类,包括缺劳力、缺技术、缺资金、因病、因残以及自身发展能力不足。”李效峰告诉记者。其中因病、因残的群众生活最为艰难,今年49岁的李恒君就是其中之一。30年前李恒君由于生病导致下肢萎缩、股骨头坏死,最后致残没法干体力活。眼看着其他移民的日子越过越红火,李恒君急在心里。

为了不让李恒君这样的移民在致富路上掉队,李效峰和村党支部又打造了贫困残疾人果蔬种植扶贫基地,扶持残疾人从事果蔬种植。去年通过残疾人果蔬种植扶贫基地,李恒君得到了1万元的收入。此外,针对没有劳动能力的困难群众,和顺新村还通过奶牛托管、实施最低生活保障救助、建立移民扶贫超市等多种渠道帮助他们过上好日子。

今年,村里又建起了“阴阳棚”试种植食用菌,一栋大棚一年能挣3万多元。“同时,我们也在积极发展休闲观光旅游产业,今年种植的巧克力草莓一斤卖到了50元。”李效峰告诉记者,如今和顺新村移民群众增收的渠道不仅越来越多,还建起了村幼儿园、学校、卫生室、文化广场、党群综合服务中心、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等各类设施,村民的日子一天比一天红火。(记者 王一平)

编辑:RW001

相关新闻

四川维客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3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14000428 互联网新闻登载服务许可川新备13-000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