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的“大爱” 成都女教师带着丈夫孩子举家援藏

来源:成都商报 作者:记者 王垚 王红强

发布时间:2015-09-28 08:55

这个中秋,援藏女教师裴丽娟赶了12个小时的大巴车,从丹巴回到成都。奔回家中已是深夜,父母迫不及待地下楼迎接,房间的桌上早给她摆好了一桌的菜。说好不哭,一家人还是谁都没忍住眼泪。410天,从你踏上援藏支教的路,当初由不舍到支持的父母、姐姐,每天都在倒数你的归期。

援藏期间,裴丽娟夫妇俩利用平时开展工作时机、周末、节假日等机会深入丹巴县多个乡镇、学校,几乎走遍了丹巴的犄角旮旯。图为裴丽娟和丈夫刘云洲在周末到偏远的山区梭坡乡蒲角顶小学上课。

裴丽娟在工作之余帮助了很多丹巴当地的贫困学生。针对每个学生的不同情况,一一记录在案。

裴丽娟一家三口

裴丽娟和女儿与当地村民在一起。摄影记者 王红强

中秋回家

深夜,你回到成都

这个中秋,援藏女教师裴丽娟赶了12个小时的大巴车,从丹巴回到成都。奔回家中已是深夜,父母迫不及待地下楼迎接,房间的桌上早给她摆好了一桌的菜。说好不哭,一家人还是谁都没忍住眼泪。410天,从你踏上援藏支教的路,当初由不舍到支持的父母、姐姐,每天都在倒数你的归期。

你说,“这并不伟大”

一年零一个月,你的QQ空间更新了40篇日记,记录着援藏的片段与感悟。你说“这并不伟大”,你早已习惯了这艰苦,停水、停电、地震、传染病、气候诡异等等,你总是笑着面对。

你说,“都不是事儿”

过年回到家时,大姐惊恐地看着你们一家三口,脱口而出“这哪来的三个黑鬼”。再一摸你女儿的背,一把全是骨头,大姐眼泪簌簌的掉。你说“都不是事儿”。

我们想对你说——

这些你自己看来“并不伟大”的点滴,这些你口中“不是事儿”的事儿,汇聚成为浓缩了援藏支教者壮举的伟大画卷。这个中秋,我们想对你和你的家人道一句:辛苦了,中秋快乐!

9月22日,又一个难得没有工作安排的午后,一对夫妻沿着甘孜州丹巴县城外的盘山土路艰难前行。目的地,是大山深处的乡村学校。

近两小时后,蒲角顶小学。15个黝黑的孩子瞪大好奇的眼睛,望着这位风尘仆仆赶来的女教师,开始了他们生平第一堂音乐课。课堂从未这般美妙过,直到下课铃响,孩子们仍不舍起身。此刻起,他们心底印下了她的名字,裴丽娟。

她来自千里之外。去年8月前,裴丽娟还在成都市成华区双庆小学任副校长。之后,她就主动踏上了支教的崎岖路。成华区此批援藏干部人才,裴家就占了“两个半”——除了裴丽娟,丈夫刘云洲也主动请缨,夫妻俩还带上了正上小学的10岁女儿。

一家三口援藏,背后是父母的不舍、女儿的教育、生活的苦累。这可是怎样的奉献与魄力!

翻山,教课

一年走进9所深山村小

越是山林深处,孩子越需要我

日记摘录

“按照中路小学语文课的进程,准备了一堂语文课《四个太阳》。袁老师用《种太阳》这首儿歌引入,小朋友们用小手为她打着拍子。其实在我心里袁老师就是太阳,她无私地把阳光洒在藏区孩子身上……要是我有魔力,也一定给她变出四个太阳,一个照耀她的爱人,一个照耀她的父母,一个照耀她女儿,一个留给藏区的学生。”——《中路小学送教活动》 2015年4月18日

“就在今天,学生考试的时间,教室里仍然没有电……再次回到学校时,我们拿出准备的足球、跳绳,和学生们一起玩耍。一开始学生们都很拒绝,有些孩子甚至都不敢抬头看我们……我们和校长约定,下学期开学再来送教”。——《完成丹东小学之行》 2015年7月2日

9月22日,大雨刚过,上山路泥泞不堪,裴丽娟夫妇还是利用难得休息的下午踏上了艰难的上山小径。背着送给山里学生们的课外书和足球,他们要到密林里的蒲角顶小学送教,义务给孩子们上节课。

蒲角顶距丹巴县城约10公里。前7公里,车子颠簸在盘山路上,后面3公里,车子已完全无法通行,那是最原始的山谷密林。时而手脚并用地爬坡,时而趟过溪水……就这样艰难翻山接近两个小时后,夫妇俩终于站在了蒲角顶小学的操场上。

此时,10岁的龙姆初正和班上的同学紧张地等待着裴老师。她知道下午有人要来上一节“特殊的课”,这可是蒲角顶小学从没发生过的新鲜事。

在这个只有一百来人的村小里,每个年级只有一个班、十多个人。4年级的龙姆初,除了村里的乡亲和学校的师友,几乎没有见过“其他人”。她也从不知道,这世界上除了语文数学,还有“音乐课”。

简单的拍子画在黑板上,裴丽娟从最初级的节奏乐理讲起,一边讲,一边跟孩子们做着音乐游戏。她想带着大家合唱城里孩子最熟悉的《粉刷匠》《洋娃娃和小熊跳舞》,可惜孩子们眼神疑惑,谁都不会唱,于是她选了首《十分钟》,一句一句耐心地教。

终于,孩子们瞪圆的眼神从惊恐陌生,逐渐放松,变为兴奋渴望。他们似乎从没从课堂上感受过这样的快乐,直到下课。“你们喜欢裴老师吗?”孩子们扯出嗓子喊道“喜——欢——”。龙姆初此时种下了一个愿望,她想当老师。“当音乐老师”,她羞涩地说,教课时,她要像裴老师这样温柔。

裴丽娟援藏的正职工作,是在丹巴县城的城区小学挂职副校长。丈夫则挂职在丹巴组织部。闲暇去村小送教,完全是工作之余的自发行动。

他们常常还会带着女儿刘馨雨去。如今,刘馨雨已经会大方地站在村小讲台上给小朋友们讲堂自然课。体育教师出身的丈夫则教足球、做游戏。

一年下来,不知不觉,这家人已经翻越了丹巴境内的数座大山,去到过9所村小了。

“我想,越是深山的孩子越需要我们。”走出送教的学校,裴丽娟说。这也是为什么,从这个学期开始,她主动从城区小学换到了丹巴县城外水子乡的水子小学任教。她觉得,县城学校条件相对优越,村里的学校更加需要她的支援。即便这样一来,她不得不与丈夫分开,一周才见得到一次了。

帮助,关心

22份学生档案

她悄悄为他们找“亲人”

日记摘录

“记录一件高兴的事情。大学志愿者过来兼课的事情得到回复,感谢帮我联系的红梅同学,感谢热心的黄老师,更感谢关注藏区教育的学院领导。虽然后面还有很多程序要走,但是让我看到成功的希望,我会继续促成这项工作。”

——2015年5月12日

9月21日,从城区小学搬去水子小学前,裴丽娟又一次佯装不经意路过2年级2班的门前,悄悄看了看扎伊(化名),那个让人心疼的男孩子。

扎伊不知道,那位从“大城市”成都来的裴老师,一直默默关注着自己,还悄悄地走访了自己的家;他也不知道,母亲不久前一直念叨的捐给自己500元钱的好心人,正是学校的裴老师;扎伊更不知道,裴老师正四处想办法,想找位有爱心的人士来长期帮助自己。

在裴丽娟房间的抽屉里,放着22份自制的学生档案。这是她从送教的村小,和自己学校中搜集到的急需帮助的孩子们。

来自单亲家庭的扎伊便是其中之一。在档案表格中,扎伊的家庭年收入显示仅1500元,10000元的负债,母亲有病在身。

扎伊是裴丽娟在丹巴遇到的第一个让她有救助念头的孩子。随着遇到的困难家庭孩子越来越多,她就自制了表格将他们的情况统计起来,默默去探访了他们的班主任和父母,打算为他们寻找帮助。

这22个孩子有的是孤儿,有的是残疾,有的是极度贫寒。裴丽娟知道,单纯的捐款不是重点,重点是他们需要关爱。她想帮这些孩子找到一对一的帮助者,不需要投入很多钱,只需要在孩子的成长路上,有个关心他的人,定期通个电话、空了来看看。

已经找到几名帮扶者了,他们分别是裴丽娟的亲戚和好友。其实,也曾有媒体提出帮忙宣传,但裴丽娟慎重考虑后还是没有接受。“不是找单纯的有钱人,而是找个有爱心的远程监护对象,他的品行性格我必须充分了解,陌生人,一时之间很难信得过。尤其是这之中许多是女孩子……”

这份细心周全,除了母亲,还有谁会如此的思量。

上个学期,裴丽娟曾工作过的电子科大附小了解此事后,全校捐助了4000元寄到了丹巴。裴丽娟将钱分成8份,给了家庭最贫困的8个孩子每家500元。这之中包括扎伊。扎伊母亲接过钱时,讲不好普通话的她一直落泪。

而对于裴丽娟而言,这只是那么微弱的一点帮助,她想要凝聚更加强大的力量。

她不停地在捕捉这些机会。比如参观丹巴中学的时候,发现了那里的孩子分流后,成绩差的无缘升学。她就想到藏族孩子能歌善舞,培养下音乐特长,岂不是另一条出路?裴丽娟找了自己在高校任教的大学同学,想促成艺术师范类大学生来短期兼课的活动。给大学生实习锻炼,给藏区孩子们专业的培训,两全其美!

这事情再加把劲儿,估计快有希望落成了。

愧疚,牵挂

重病父母与10岁女儿

是她最深的牵挂

日记摘录

“亲爱的宝贝:爸爸妈妈这次来丹巴,你也被迫告别了大都市,来到这大山深处。自始至终你都没有说过自己不愿意来丹巴……你其实舍不得离开成都的朋友亲人,但是你不想让妈妈爸爸担心,更不想因为你改变爸爸妈妈的决定……为了不让妈妈看出你哭过,你自己跑进厕所把脸洗干净。这时我才发现我是个多么不称职的妈妈……

曾经很长一段时间我都困惑和纠结,把你带进山里到底是不是对的?三个月过去了,除了条件艰苦一点外,好像是好处大于坏处!因为在这里你是快乐的,是无忧无虑的! ——《写给十岁的女儿》2014年11月19日

“每逢佳节倍思亲,没有勇气打电话回去……”——2014年12月22日

9月20日晚10时许,裴丽娟终于忙完工作,回到在丹巴的宿舍。打开手机,微信群里正热闹。这天是裴丽娟大姐裴安蓉的生日。过去每一年的此日,裴家三姐妹、父母、小孩,总是围在一起唱着生日歌。今年,惟独缺了裴丽娟夫妇。

“寿星大人,蛋糕给我留一块吧……看我的眼泪花都包起了”,这边,裴丽娟已是红了眼眶,但还是故意装作玩笑的语气加入了聊天。家庭合影一张接一张发来,她一边输入兴奋的文字,一边抑制不住眼泪簌簌而下。

这时的丹巴,又是个停电的夜晚。这太普遍了。漆黑一片中,唯有手机屏亮着,家人发来烛光下的合影,伴随着一串温暖的文字,“我们也停电了,陪你”。裴丽娟笑着哭:“我知道你们是故意停的……”

每一晚,裴丽娟忙完后,总要雷打不动地跟家人们聊上许久。对她而言,这是最温暖的时光。

如果说援藏此行有什么遗憾,那就是愧对父母了。这也是诸多艰辛之中,她唯一的泪点。母亲尿毒症,常年透析;父亲帕金森,行动缓慢。每每想到此处,她痛到揪心。

女儿并非不孝。纠结时,是父亲给了裴丽娟最大的支持。

去年夏天,当得知成华区对口援丹有5个教师名额时,裴丽娟与在青龙场街道办工作的丈夫刘云洲一拍即合,双双做出了援藏的决定。这种情结源自刘云洲8年前的一次泸定送教经历,每次丈夫提起藏区孩子的渴望眼神,裴丽娟总想起那张有名的希望小学《大眼睛》女孩的照片,“多想去帮助她”。

征求父母意见那一刻,迎来的是父亲的转身离去,和母亲的久久沉默。良久,父亲告诉她,“我同意了”。可裴丽娟心中更加沉重。“爸妈,这两年我们挺住,委屈你们而换来的这次机会,我要在那边加倍多多做事,才不辜负”。

另一重纠结,是孩子。女儿刘馨雨彼时正在电子科大附小读5年级。夫妻俩都援藏,难道留下女儿一个?开朗懂事的小雨一丝也没犹豫,她要跟爸妈一起去,“我也能给藏区小朋友带去帮助呢”。

这固然让裴丽娟夫妇很欣慰。但教学的落差,生活的艰苦,是免不了的。更不要说女儿已是国际象棋国家三级运动员,这专业怕是只能中断了。全家上下十几口,都心疼得不得了。“人家都把孩子往条件好的地方送,就你往山里送!”裴丽娟也曾陷入矛盾,但她坚信,这段援藏经历,将成为女儿一生的财富。

2014年8月13日,天未亮,三人就趁着夜色远行了。临行前,裴丽娟特意嘱咐家人不要送,她怕自己无法狠心走出家门。承诺,责任

苦亦何苦

我不能忘记

来时的承诺

日记摘录

“前段时间电视剧《马向阳下乡记》在援藏队里掀起了一股热潮,一集不落地看了,茶余饭后的谈话也经常提到。我们这一群从大都市进入大山村的“援藏工作人员”,大家期盼着自己能像马向阳一样给这里带来一些生机或变化……”

——2014年12月1日

9月22日是裴丽娟从丹巴城区小学搬进水子小学任教的第二天。一觉醒来,学校又停电了。

这一早,全体寄宿的学生们,早餐没法开火了。学校用储备的物资,给孩子们每人发了两盒牛奶。而没有储备干粮的裴丽娟,只吃了校长送来的一个馒头。一上午,她担心的只有一件事,孩子们的午餐怎么办?

支教一年,裴丽娟早已习惯了这艰苦。哪怕是写给自己的日记中,停水、停电、地震、传染病、气候诡异等等的艰辛,她也总是笑着调侃着面对。

在丹巴,她一周只能洗上一次澡,这在成都的家人看来,是不能想象的。丹巴的停水与停电一样频繁。她平时只能趁有水时赶紧屯上两桶,以防女儿洗不上脸。即便有水时,自来水龙头出来的水总是浑浊的,加上当地牲畜易携带细菌,水总要烧开后才能洗菜做饭。

一年下来,裴丽娟的皮肤黑了好几个色号。过年回到家时,大姐惊恐地看着这一家三口,脱口而出“这哪来的三个黑鬼”。再一摸小雨的背,一把全是骨头,大姐眼泪簌簌地掉。

不过,这些在裴丽娟看来“都不是事儿”。

“我不能忘记来时的承诺”,支教时间仅剩一年,她在日记中反复提醒自己。这承诺,不单是支教的工作,还有“给这里带来一些生机或变化”的责任。这,才是裴老师心中的“大事”。

成都商报记者 王垚 摄影记者 王红强

(编辑:ZX001)

相关阅读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