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革时哪位科学家病情江青重视到让主席亲自过问?

2015-04-07 08:53 来源:中老年时报 分享到:

核心提示:江青在内参上写道:“主席,此事还是请你过问一下为好,至少要先把他的病治好。”毛泽东大笔一挥:“请文元同志办。”

本文摘自:《中老年时报》2015年4月3日7版,作者:刘利民,原题为:《陈景润:正直的人,政治的人》

1978年新年伊始,随着徐迟的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横空出世,“陈景润”三个字一时间红遍了大江南北。一位仰慕陈景润大名的四川农村青年从广播中收听到了他的事迹后给他写了一封信,由于发音问题,收件人被写成了“陈井运”,且没有收信地址。几经辗转,这封信居然交到陈景润的手中,其影响之大可见一斑。在陈景润的影响下,很长一个时期,“科学家”都是青年人最向往的职业。

1950年,高中尚未毕业的陈景润以同等学力考入厦门大学数学系。仅过三年,由于国家急需人才,他从厦门大学数学系提前毕业,被分配到北京四中教书。这并不是他理想中的数学世界。尽管校方让他只负责批改作业,他依然无所适从。无奈之下,学校只得把他退回给厦门大学。他在数学系图书室做了管理员。1956年,23岁的陈景润完成了题为《塔内问题》的论文,对华罗庚《堆垒素数论》中的5个定理进行了修改,显示了杰出的数学才华,连华罗庚都啧啧称赞。次年10月,陈景润被调到中国科学院数学所,他终于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到科学研究中去了。短短几年间,他在圆内整点问题、球内整点问题、华林问题、三维除数问题等方面都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1966年5月15日出版的《科学记录》(《科学通报》的前身)第17期以简报的形式报道了陈景润证明了(1,2)的消息,但这篇报道仅叙述了几个引理,未给出详细证明,并没有得到国际数学界的承认。1973年,他在《中国科学》发表了《大偶数表为一个素数及一个超过二个素数的乘积之和》的论文,详细证明并改进了1966年宣布的数值结果,在国际数学界引起轰动,被公认为是对哥德巴赫猜想研究的重大贡献,是筛法理论的光辉顶点。

1966年至1973年这七年中,陈景润一方面在“文革”的漩涡中苦苦挣扎,一方面在(1,2)的研究中沉醉。就像美国数学家保罗·哈尔莫斯所说的一样:“一个真正喜欢数学并以数学为生的人,在他心中只有数学是第一位的,其他一切都是其次,包括名誉、地位、家庭、享乐等。”在那段年月,革命需要成了一个人命运天平上最重要的砝码,政治正确是至高无上的圭臬,就连自然科学家也概莫能外。

与世无争、“闭门只读圣贤书”的陈景润也被贴上了政治的标签,完成了从“白专”典型到“又红又专”模范的华丽转身。

1973年4月,新华社记者顾迈南关于陈景润的两篇内参《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陈景润作出了一项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成果》和《助理研究员陈景润近况》引起了高层的重视。江青在内参上写道:“主席,此事还是请你过问一下为好,至少要先把他的病治好。”毛泽东大笔一挥:“请文元同志办。”姚文元又作批示:“陈景润的论文在哲学上有什么意义?”

与其说姚文元关心陈景润论文的哲学意义,倒不如说他更关心陈景润论文的政治意义。

1974年底,周恩来提名“白专”典型陈景润担任第四届全国人大代表。耐人寻味的是,他既没有按系统分在所属的中国科学院代表团,又没有按地区分在所属的北京市代表团,而是被安排在周恩来所在的天津代表团。会议期间,周恩来勉励他:“陈景润同志,你还要学好外文,将来我们国家总是要同英、美、日本等资本主义国家往来的。”此后,陈景润逢人就说:“总理让我学外文,党让我搞科研。”

有一次,陈景润的启蒙老师沈元先生特地来看他,言谈间流露出深深的忧虑。陈景润却坦然地说:“谢谢你,沈老师。我已经习惯了这种生活。华主席为首的党中央无微不至地关怀我,我常常感动得流泪。我要加把劲,拼命大干社会主义,继续攀登科学高峰。”这番口号式的回答令恩师哭笑不得。沈元叹息道:“你呀,正直的人已成为政治的人!”

编辑:ZX001

相关新闻

51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3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14000428 互联网新闻登载服务许可川新备13-000057